“谢主公赐名!”墨衡与周围工匠皆是大喜。
随后,林凡又视察了“农工科”。这里研究的并非直接用于战争的利器,而是关乎民生的根本。几名工匠正在演示一套利用水力驱动的复杂机械。
“主公,此乃‘水力连机碓’与‘水转翻车’。”一名老工匠恭敬地解释,“连机碓可同时驱动多具杵臼,舂米效率十倍于人力!翻车则可轻易将低处之水引往高处旱田,若在荆北平原推广,可灌溉无数良田!”
林凡抚掌赞叹:“此乃富国之基,利在千秋!当速速制成,择地推广!”
除了大型器械,标准化生产也在工坊区得到了更彻底的执行。在林凡的指导下,墨衡组织人手,制定了各类军械、工具、甚至日常器物的“标准尺”和“标准样”。例如,箭矢的长度、箭镞的形制、环首刀的尺寸、扎甲甲片的规格,都有了统一的标准。这使得工坊生产可以实现零件互换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维修便利性,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。
格物院的灯火,常常彻夜不熄。思想的碰撞,技术的革新,在这里日复一日地上演。林凡深知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积累,终将汇聚成改变时代洪流的巨大力量。
**农商并举,海路扬帆**
内政的深耕,同样离不开经济的繁荣。在庞统的总体策划下,竟陵的商贸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期。
**对内,** 鼓励工商的政策更加细化。竟陵官方设立了“市舶司”与“劝商使”,不仅管理市场,更主动为商人提供信息,调解纠纷,甚至为有前景的商贾提供低息贷款。林凡深知商业流通对于激活经济、增加税收的重要性。竟陵、长沙、桂阳等主要城市的市集,货物琳琅满目,人流如织,来自交州的珍珠、犀角,来自益州的蜀锦、井盐,来自北方的皮毛,以及竟陵本土工坊出产的优质铁器、琉璃、纸张等,在此交汇,一片繁荣景象。
**对外,** 交州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。林凡任命得力干将,加大了对交州沿海港口的建设,如合浦、徐闻等地的码头被拓宽,仓储设施日益完善。庞大的海船船队,在竟陵水军部分舰船的护航下,更加频繁地扬帆远航。
北路海商,冒险穿过江东水军的巡逻缝隙,将竟陵的商品运往青州、徐州沿海,甚至远达辽东,换回大量的战马、生铁、皮毛等战略物资。
南路海商,则与林邑、扶南等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,带回了大量的香料、象牙、珍贵木材等奢侈品,这些物品在竟陵加工或直接转卖,为林凡带来了巨额的财富。
更有一支由官方资助的探险船队,在经验丰富的老舟师带领下,携带林凡绘制的简陋海图(基于后世记忆),开始了向更遥远的西方(印度洋方向)的探索,试图打通那条传说中的海上丝绸之路。
经济的活跃,带来了丰厚的税收。竟陵的府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实起来,使得林凡有能力推行更大规模的基础建设,供养更庞大的军队,以及支撑格物院那看似“烧钱”的研究。
**气象一新,根基深植**
春去夏来,短短数月时间,荆交大地的面貌已然发生了显着的变化。
行走在竟陵街头,可见新的官衙建筑拔地而起,秩序井然;工坊区内,叮当之声不绝于耳,烟火气中透着蓬勃的朝气;市集之上,商旅云集,叫卖声此起彼伏;田间地头,新式农具开始出现,农夫脸上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。
军师府内,林凡看着各地汇总而来的报告,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徐庶禀报:“主公,新政推行虽有阻力,然成效显着。各地吏治为之一清,政令通达效率倍增。去岁荆北新复之地,流民归附者已逾十万户,荒田开垦远超预期。”
庞统补充道:“商贸税收,同比去岁此时,已翻了一番。海路利润尤为丰厚,足以支撑我军大半开销。与西凉马腾的贸易也已走上正轨,首批三百匹良驹不日即可抵达。”
墨衡则呈上了几件实物:“主公,霹雳车已试射成功,威力惊人!标准化弩箭日产已达五千支!水力锻锤投入使用后,铁甲产能提升五成!”
“好!诸位辛苦!”林凡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城外那片生机勃勃的土地,豪情顿生,“吏治清明,工坊日新,商路通达,民心依附……此方是立国之基,争霸之本!”
他转过身,目光灼灼:“然,此仅是开始!四足鼎立,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我等切不可有丝毫懈怠,需将这‘深耕’之策,持之以恒!”
“诺!”堂下众人,齐声应命,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斗志。
荆交大地,正在林凡的引领下,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蜕变。一个不同于汉末任何割据势力的、带有鲜明林凡印记的新兴政权,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,在这乱世之中,深深扎下自己的根基,静待下一场风雨的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