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七年的春风,似乎格外眷顾荆襄与交州大地。它拂去了去岁战争留下的最后一丝焦土气息,催发了新垦荒田中的嫩绿秧苗,也鼓动着竟陵城内城外,那一片如火如荼、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。大败曹操的辉煌胜利,并未让林凡及其统治集团有丝毫懈怠,反而如同一剂强心针,激发出了更加强烈的紧迫感与进取心。所有人都明白,四足鼎立的格局意味着更长期、更全面的竞争,一时的军事胜利固然可喜,但若不能将胜势转化为扎实的国力,终将在未来的角逐中落后于人。
竟陵军师府,已然成为整个荆交大地的心脏,搏动着改革与发展的强劲脉搏。林凡、徐庶、庞统,以及被赋予更大权责的墨衡,几乎日日在此聚首,将林凡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构想,与这个时代的现实相结合,化作一条条具体而微、却又影响深远的政令,颁行四方。
“诸位,曹操新败,刘备图汉,孙权观望,此乃天赐我竟陵深耕根基之良机!”林凡目光扫过堂下核心班底,声音沉稳而有力,“前番新政,已初见成效。然,欲成王霸之业,仅靠权宜之计远远不够。自今日起,我竟陵当行‘深耕’之策,从吏治、工坊、农商、人才四方面,全面焕新荆交!”
一场比之前更为深刻、更为系统的变革,在这片饱经战火却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全面铺开。
**考功砺吏,体系初成**
吏治乃治国之本。此前推行“考功课吏法”,主要侧重于战时的效率与忠诚,标准相对粗放。如今,在徐庶的主持下,一套更为精细、完善的官僚考核与选拔体系被建立起来。
新的“考功司”在竟陵成立,由徐庶直接掌管,下设若干曹吏,专门负责对荆、交二州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核。考核标准不再仅限于粮草征收、民夫征发等硬性指标,更增添了“辖区民户增长”、“刑狱诉讼公正”、“劝课农桑成效”、“兴修水利之功”等关乎民生与长远发展的软性指标。
这一日,竟陵城内新建的“考功院”大堂内,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“述职考评”。来自长沙郡的一位李姓县令,正满头大汗地应对着考功司官员的质询。
“李县令,去岁你县上报开垦新田八百亩,然据我等暗访,其中至少有三百亩乃是将原有熟田重复丈量,虚报功绩,可有此事?”考功司官员语气平和,问题却尖锐如刀。
李县令脸色瞬间惨白,支支吾吾,难以自辩。
“另,去岁你县受理民间诉讼二十七桩,竟有十九桩拖延半年未决,百姓怨声载道,你作何解释?”
“这……下官……下官……”
类似的场景,在各地都在上演。新的考核制度如同一面照妖镜,让那些滥竽充数、欺上瞒下的庸官、贪官无所遁形。依据考核结果,一批政绩卓着、官声清廉的官吏得到了破格提拔和丰厚奖赏;而一批不合格者,则被毫不留情地罢黜、降职,甚至下狱论罪。
与此同时,一套与考功法配套的“薪俸等级制度”也开始推行。官吏的俸禄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的品秩和职田,而是与考功等级直接挂钩,优者厚禄,劣者薄薪,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官吏的积极性与责任心。
“元直此法,可谓釜底抽薪。”庞统看着各地报上来的官吏任免与考核文书,嘿嘿一笑,“如此一来,我竟陵官场风气,当为之一清!那些只想尸位素餐、刮地皮的蠹虫,再无立足之地!”
徐庶却无丝毫得意,反而忧心道:“制度虽立,然执行之人尤为关键。需防各地大族贿赂考功官员,上下其手。此事,还需‘暗羽’暗中监察,双管齐下。”
林凡点头:“正该如此。吏治清明,方能政令畅通,民力汇聚。此乃根基,务必夯实!”
**格物兴技,工坊蜕变**
如果说吏治改革是梳理脉络,那么工坊与技术的革新,则是为这具躯体注入更强大的力量。此项重任,落在了墨衡及其麾下日益庞大的“格物院”与工坊体系上。
林凡深知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他不再满足于零星的“奇思妙想”,而是要求建立一套能够持续产出、迭代创新的体系。位于竟陵城西,占地广阔的“格物院”正式挂牌成立,下设“机巧”、“军械”、“农工”、“算术”等诸科,不仅汇聚了竟陵原有的能工巧匠,更以优厚待遇,从各地乃至北方、江东招募了不少精通百工、算学乃至方术的“怪才”。
这一日,林凡亲临格物院,视察最新进展。
在“军械科”的巨大工棚内,墨衡指着一架造型奇特、带有巨大配重铁箱的抛石机模型,兴奋地介绍:“主公,此乃根据您所言‘杠杆省力’、‘配重增程’之理,改良的新型投石机!经测算,其射程比现有牵引式投石机至少增加五成,精度亦大幅提升!目前已制成实物一架,正在城外试验场调试!”
林凡看着那精巧的模型,眼中露出赞许之色:“好!此物若成,日后攻城拔寨,我军将占尽优势!命名了吗?”
“尚未,请主公赐名。”
林凡略一沉吟:“此物借力打力,势若雷霆,便叫‘霹雳车’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