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经济上,目光向海。**
林凡深知交州最大的潜力在于海洋。他亲自召见了交州本地的海商家族,以及从江东、荆襄闻风而来的商人。在都督府下设“市舶司”,由墨衡兼领,专门管理海外贸易。
“凡往来海商,皆需至市舶司登记,领取凭证。按其货物价值,抽取十一之税。然,凡运入稻米、铁料、战马、书籍者,税率减半;运出我交州特产者,予以便利。”林凡对首批聚集而来的商人们宣布政策,“市舶司将致力于清剿海路,于主要港口建设货栈、修缮码头,为诸位行商提供便利与安全保障!”
这意味着,林凡不仅要将海外贸易纳入管理,更试图通过税收杠杆,引导贸易方向,为竟陵输入急需的战略物资。消息传出,商人们虽觉税率不低,但听闻航道安全有保障,且有利可图,纷纷摩拳擦掌,交州沉寂多年的海上贸易,开始显露出复苏的迹象。
**民族问题上,刚柔并济。**
对于交州数量众多的俚、僚等少数民族,林凡采纳庞统“剿抚并用,教化为主”的策略。一方面,通过沙摩柯和无当飞军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,严厉镇压任何敢于挑衅、劫掠的部落。另一方面,则大力推行“教化”。
他在广信设立“化夷堂”,并非强制性的官学,而是以提供食物、传授先进农耕技术、提供医药救治为吸引力,招募少数民族子弟前来学习汉语汉文,了解汉家律法礼仪。同时,派遣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吏和医师,深入俚僚聚居区,帮助他们发展生产,防治地方病。
“欲长治久安,必使其渐染华风,知礼义,慕王化。”林凡对庞统道,“此非一代之功,然必须从现在做起。”
就在林凡与庞统于交州呕心沥血、构建新秩序的同时,来自竟陵的支援与新一批投效的人才,也陆续抵达广信。
徐庶坐镇竟陵,统筹全局,不仅保证了前线大军的粮草军械供应,更依据林凡的要求,从竟陵、新野乃至荆襄各地,招募了大量精通农事、水利、工巧、医理的人才,以及许多不得志的寒门士子,将他们源源不断地派往交州。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,极大地缓解了交州治理人才匮乏的困境。
随同而来的,还有墨衡麾下“暗羽”的精英。他们迅速接管了交州原本粗疏的情报网络,并将触角伸向更南方的林邑、扶南等域外之国,以及西面的益州,为林凡提供了更广阔的战略视野。
这一日,都督府后堂,林凡正在审阅庞统提交的《交州三年发展规划纲要》,这份厚达数十页的纲要,详细规划了未来三年在农业、水利、商贸、教化、军事等各方面的具体目标与实施步骤,堪称一份宏伟的蓝图。
“主公,”庞统略显疲惫地揉了揉眉心,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“据各郡初步回报,新政推行颇为顺利,百姓归心者甚众。各地垦荒已有起色,去岁因战乱荒芜之田,今岁复耕者预计可达七成。市舶司已开始征税,首批海商船队不日即将抵达徐闻港。只是……钱粮消耗巨大,虽有益州、荆州商贸补充,然府库仍感吃紧。移民实边、兴修水利、建设港口,皆需海量投入。”
林凡放下纲要,沉吟道:“钱粮之事,我来设法。竟陵工坊新出的琉璃器、改良纸张、精致瓷器,在北方与江东皆可牟取暴利。日后交州海外贸易发展起来,更能反哺。元直已在筹划发行‘竟陵债’,向境内富商大贾借贷,以未来税收为抵押,应可解燃眉之急。当前,规划既定,便需坚定不移执行下去。士元,交州之事,我便全权托付于你了。”
庞统肃然拱手:“统必竭尽全力,必不辜负主公信重!”
这时,亲卫入内,呈上一封火漆密信:“主公,竟陵徐军师急报,另有江陵、建业动向汇总。”
林凡拆开徐庶的信,快速浏览,眉头微挑,随即将信递给庞统:“元直来信,言曹操似有异动,恐是针对我军拿下交州之事。孙权、刘备方面,亦各有反应。”
庞统看完信,嘿嘿一笑:“曹操自是坐不住了。孙权嘛,怕是又惊又妒,我水军巡弋南海,其必感如芒在背。至于刘备……诸葛亮怕是更要加紧西图益州之步伐了。主公,看来这南方,是越来越热闹了。”
林凡走到窗边,望着窗外广信城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,目光深邃:“意料之中。我竟陵拿下交州,便如潜龙入海,再非昔日蜷缩荆北之态。他们若毫无反应,那才奇怪。传令下去,按既定方针行事,北境、东线加强戒备,交州加速整合。我们要抢在曹操下一次大举南下之前,将这南海之基,打造得固若金汤!”
夜色笼罩下的广信城,宁静而充满生机。新的官府在运转,新的法令在推行,新的商路在开辟,新的希望在萌发。
交州都督府的灯光,常常亮至深夜。那里,林凡与他的谋臣武将们,正在为这片新囊括的南海疆土,勾勒着未来的宏伟蓝图,也为人间带来新的秩序与活力。
从竟陵到交州,林凡的势力,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跨越。一条蛰伏的潜龙,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的天地。囊括南海,不仅仅意味着疆域的扩张,更象征着竟龄这条潜龙,终于拥有了搏击四海风云的底气与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