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信城头,那面崭新的玄色“林”字大纛与代表“交州都督府”的旌旗,在南海吹来的湿润暖风中猎猎作响,向所有人昭示着这片土地已然易主。城内的恐慌与动荡,在竟陵军森严的军纪与庞统雷厉风行的善后措施下,迅速平息下来。市井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,只是谈论的话题,从往日的家长里短,更多地转向了这位新任的、年轻得过分却手段老辣的交州主宰——林凡。
士燮家族及其核心党羽的迁离,如同为交州这潭略显沉滞的水注入了新的活流,也彻底扫清了旧有权力结构的最后障碍。接下来,便是如何在这片广袤而待开发的土地上,建立起牢固属于竟陵林凡的统治秩序,并将其真正转化为支撑竟陵未来霸业的坚实基础。
交州都督府(原士燮太守府改造)内,气氛忙碌而有序。文书吏员抱着卷宗快步穿行,各级新任命的官员在此接受指令、汇报情况。庞统作为都督,无疑是这里最忙碌的人。他矮胖的身影几乎钉在了正堂那张巨大的公案之后,案头上堆满了来自交州各郡县的文书、图册以及各类亟待处理的政务。
林凡则坐镇后堂,他并未事必躬亲,而是将日常行政大权充分下放给庞统,自己则专注于把握大政方针、接见关键人物以及审阅庞统呈送的最重要决策。这是一种高度的信任,也是对庞统能力的绝对认可。
建立有效统治的第一步,是**构建一套忠于林凡且高效运转的行政体系**。庞统依据林凡“稳中求进,逐步渗透”的总原则,开始大刀阔斧却又审慎精细地进行人事安排与制度构建。
**核心层,牢牢掌控。** 都督府的长史、司马、主簿等关键职位,皆由庞统从竟陵带来的心腹文吏,或经过严格考察、确认忠诚可靠的新投效士人担任。他们构成了交州新政权的决策与执行核心,确保林凡的意志能够畅通无阻地贯彻下去。
**郡县层级,掺沙换血。** 对于交州原有的郡守、县令,庞统并未进行大规模清洗,以免引起剧烈反弹。他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:
* **如桓邻这般“有功”且能力尚可者,** 予以留任甚至倚重,如桓邻正式被任命为苍梧太守,成为稳定苍梧郡的核心人物。
* **对于能力平庸但无大恶、且愿意配合者,** 暂时留用,但同时派遣竟陵系的官员担任郡丞、县尉等副职,名为辅佐,实为监督与分权,并逐步熟悉地方事务,为日后接替做准备。
* **对于劣迹斑斑、民怨极大或明显怀有二心者,** 则果断罢黜,迅速由竟陵系官员或经过考核选拔的本地寒门士子填补空缺。
* **对于地处偏远、情况复杂的郁林、合浦、交趾、九真、日南等郡,** 则多以安抚、羁縻为主,暂时承认原有长官的地位,但要求其必须至广信述职,接受都督府政令,并派遣“督导使”常驻,负责联络、监督与教化。
**基层胥吏,维持稳定。** 大量原有的底层胥吏被保留下来。他们熟悉本地风俗民情,是政权运转的毛细血管,骤然全部更换必然导致行政瘫痪。庞统要求他们对新政权宣誓效忠,并严格执行新颁布的法令,同时设立监察机制,防止其阳奉阴违。
与此同时,一套初步的、带有竟陵特色的**法令与税赋制度**也开始在交州推行。核心是《竟陵新政》的简化版:
* **轻徭薄赋:** 宣布减免本年度三成赋税,与民休息。明确税收项目,废除士燮时期许多苛捐杂税。
* **鼓励垦荒:** 颁布《交州垦荒令》,吸引流民与无地百姓开垦荒地,新垦之地三年不征赋税。
* **兴修水利:** 由都督府组织人力,修缮各地陂塘渠堰,防治水旱,提升农业产出。
* **规范市贸:** 统一度量衡,降低境内关税,鼓励商旅往来。尤其重视对南海珍珠、犀角、象牙、香料等特产的收购与专卖管理,将其纳入都督府的重要财源。
这套组合拳下来,交州的行政机器开始带着竟陵的烙印,重新且更加高效地运转起来。混乱的秩序得以恢复,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,新的政权在潜移默化中,逐渐夯实着统治的根基。
行政体系搭建的同时,林凡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——**军事布防、经济命脉与民族融合**。
**军事上,双管齐下。**
魏延、甘宁所部主力,在休整补充后,并未长期驻扎广信。魏延率部北上,驻防于零陵、苍梧交界一带,一方面震慑可能来自武陵刘备方向的异动,另一方面也作为交州北方的屏障。甘宁则率领其水军,以及部分新归附的交州水师船只,开始巡弋交州漫长的海岸线,重点经营合浦、徐闻等天然良港,清剿海盗,保障海路安全,并为未来组建南海舰队打下基础。
沙摩柯的无当飞军,则发挥了其山地作战与民族沟通的优势,被派驻到交州南部与俚、僚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的边境要地。他们既是防御南方未开化部落骚扰的屏障,更是林凡推行“以蛮治蛮,逐步汉化”政策的触手。沙摩柯依照林凡的指示,对周边部落采取拉拢与威慑并重的策略,用盐、铁、布匹交换他们的忠诚,并允许其自治,但要求其首领送子弟至广信“学习汉家礼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