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科幻次元 > 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 > 第227章 教育之争·新旧学派再交锋

第227章 教育之争·新旧学派再交锋(2 / 2)

“柳司丞巧言善辩!然则,若无德行约束,机巧之术只会助长人的贪婪与野心!譬如那格物院所出之‘神机炮’,威力固然巨大,然则杀伐过甚,有伤天和!若无仁德之心驾驭,岂非荼毒苍生之大凶器?”

这话直接将争论引向了更敏感的领域,甚至隐隐有指责皇帝和格物院之意。

明伦堂内顿时一片哗然。

一直安静聆听的李丽丽此时也站了起来,她魅力高超,善于沟通,语气相对柔和:

“这位博士所言,亦不无道理。利器需有德者持之。然,正因如此,才更需在官学之中,既要教授格物算学等实用之‘术’,亦要加强德行教化之‘道’,使学子们既明事理,又通技艺,德才兼备,方能为国所用,为民谋福。而非因噎废食,全然摒弃实用之学。”

这时,一直沉默的诸葛亮,轻轻摇了摇羽扇,终于开口了。

他的声音平和舒缓,却自带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:

“亮,窃以为诸位所言,皆有至理。周博士忧道统,柳司丞、李尚书重实务,其心皆系于国。”

他先肯定了双方,缓和了一下气氛,随即话锋一转:

“然,亮观古今之变,察时代之势。昔孔子亦教弟子六艺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其中射、御、数,岂非实用之术?盖因时移世易,所需之才亦不同耳。”

他看向众人,目光深邃:“当今天下,陛下廓清寰宇,开‘启元’之治,百废待兴,百业待举。所需者,非仅能坐而论道之醇儒,更需能起而行之之干才。

“算学可明经济,格物可兴百工,律法可定邦国,此皆巩固社稷、惠泽苍生之大学问,岂可因循守旧,视而不见?”

诸葛亮引用了孔子教学的内容,又结合当前形势,其分析高屋建瓴,顿时让许多原本偏向经古学派的人也陷入了沉思。

周珩见诸葛亮也倾向于实用学派,心中更急,忍不住道:

“孔明先生之言,老夫亦知。然,若科举取士,过于偏重这些杂学,恐寒了天下苦读经书士子之心!且学问贵在专精,若样样涉猎,难免博而不纯,杂而不精!”

柳如梦立刻回应:“周博士,科举取士,本就是为了选拔治理国家之才。若只通经义,不明钱谷,不晓刑名,不知工程水利,如何能胜任地方亲民之官?

“难道要让一县之尊,面对灾荒不知如何调度粮食,面对诉讼不明律法条文,面对河堤溃决不懂如何抢修吗?至于专精与博通,科举设不同科目,正为选拔各类专才,何来博而不纯之说?”

她语气转为锐利:

“更何况,陛下与皇后娘娘推行官学,意在开启民智,使天下人皆有向上之阶梯,而非让学问成为少数人垄断晋升之工具。

“若只因恐‘寒了部分人之心’,便固步自封,阻挠学术进步,阻挠国家选拔真正需要的人才,岂非因小失大,辜负了陛下皇后励精图治、开创盛世之苦心?”

柳如梦这番话,直接将争论拔高到了国家战略和帝后施政理念的层面,掷地有声。

周珩张了张嘴,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。他身后的一些年轻博士和学子,原本坚定的目光也开始闪烁,显然受到了触动。

明伦堂内,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。

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,以及堂内众人粗重不一的呼吸声。

这场辩论,没有胜利者的宣言,也没有失败者的沮丧。

但思想的碰撞,观点的交锋,已经如同一股清泉,流入了许多学子的心田。

他们开始真正思考,在这个前所未有的“启元”盛世,自己究竟该追求什么样的学问,成为什么样的人才。

诸葛亮看着台下那些眼神逐渐清亮起来的年轻面孔,又看了看虽然面色不豫但似乎也有所触动的周珩等人,心中暗叹:

“此真思想之盛世也。陛下与皇后,不强行压制异见,而导之以论辩,启之以思考,其胸襟气度,远超历代明君。华朝之兴,不仅在武备,更在于此开放包容之精神。”

辩论大会最终在一种略显凝重却又充满思辨气息的氛围中结束。

没有明确的胜负,但毫无疑问,实用学派的观点,凭借其更贴近现实需求、更符合帝国发展方向的优势,以及柳如梦、诸葛亮等人有力的论证,赢得了更多学子,尤其是年轻学子的认同与向往。

一场关乎帝国未来人才根基和思想走向的论战,暂时落下了帷幕,但其影响,却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,涟漪正缓缓扩散开去。

(本章完)

“下章预告:”

就在朝堂学界为思想之争激辩不休之时,一个天大的喜讯从深宫中传出,瞬间冲散了所有的争论,点燃了举国上下的欢腾——皇后白素雅,有喜了!这是帝后深厚爱情的结晶,更是国家承续、国本稳固的象征。袁大山欣喜若狂,对白素雅呵护备至。消息传出,百官纷纷上表庆贺,万民同喜。敬请期待《第228章:皇后有喜·举国欢庆盼龙嗣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