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然。
当朱允熥将那番话讲完,众人如拨云见日。
原本纠缠千年的谜题,竟在言语之间显露出清晰的轮廓。
人们开始意识到,眼前所见未必是真,背后或许另有玄机。
“若真是如此,岂不正好解释了那第一个孩童的观察?”
“清晨太阳硕大,仿佛触手可及;正午却显得渺小,似遥不可及。”
“难道说,并非距离变化,而是晨间雾气让光线扭曲了模样?”
“也就是说,太阳其实并未移动,远近始终如一?”
人群窃窃私语,眼神中闪烁着惊奇。
就连国子监的学子们也不由自主地交换目光。
他们从小熟读经书,讲究修身齐家,从未想过,日升月落也能成为学问。
可眼前的讨论,却让他们心头一震。
若世间万物皆可探究,
那么田间的露水、头顶的烈日,是否也都藏着道理?
一些原本昏昏欲睡的年轻面孔,此刻睁大了双眼。
“原来这些日常所见,竟也能讲出这般道理。”
“这格物之学,比背诵章句……似乎更让人上心。”
忽然一声怒喝响起:“闭嘴!一点奇技淫巧,就能动摇你们心中大道?这些年拜读圣贤,难道全是虚妄?”
几位先生脸色铁青,环视四周。
刚才还跃跃欲试的学子,顿时噤若寒蝉。
毕竟,今日不过是一场旁听。
谁也不想因一时心动,沦为师长口中的反面教材。
尤其在这群英荟萃之地,来自五湖四海的才俊齐聚,稍有差池,便可能身败名裂。
见秩序恢复,几位先生转而望向格物院大门。
他们先是对太子朱标行礼,再转向朱允熥。
“三皇孙殿下,您所言或有其据。”
“暂且不论对错。”
“但《两小儿辩日》中另有一问:日出时清冷刺骨,日中却热如沸汤,此非近则热、远则凉之证乎?”
“对此,又当如何作答?”
话音落下,方才明朗的心境再度蒙上阴霾。
众学子面露困惑。
“确实,清晨寒意袭人,像是太阳遥远。”
“正午酷暑难耐,又像它近在咫尺。”
“这矛盾之处,又该如何化解?”
“这问题与先前孩童所问的远近大小,正好相对!”
“连孔子都难以解答的谜题。”
周围学子们低声议论,声音此起彼伏。
街巷之间,百姓也开始交头接耳。
原本大家以为今日不过是宫廷纷争的老戏码——两位皇孙之间的角力,背后各大势力明争暗斗。
他们赶来此处,本是想听些宫闱秘闻、权谋较量。
毕竟,市井闲谈最爱这类话题。
茶余饭后,街头巷尾,三五成群围坐一处,说上一夜也不觉疲倦。
谁若能讲得清楚、分析得透,不知不觉便成了邻里间的“明白人”。
旁人见了,也总会点头称道:“此人见识不凡。”
可最近民间风向变了。
自四月起,那位极少露面的皇长孙,竟以雷霆之势推动变革,短短数月,已让大明气象为之一新。
传言说,这一切始于钟山行宫的一场奇梦。
-----------
(顺带一提:前文误将《两小儿辩日》归于《论语》,实为笔误。)
(孔子虽在其中出现,但此文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。)
(然其所载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的哲思仍契合主旨,稍作修正即可无碍。)
(各位读者大大们,多多海涵!!然后如果还余有免费的礼物,厚颜求一发!!)
(感恩...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