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6章 难题巧破解(1 / 2)

沈知意把油灯的火苗调小了些,纸上的标题还新鲜着,《回声·你不是没人记得》。她没再动笔,只是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。阿斑跳上桌子,在砚台边趴下,尾巴轻轻扫过纸角。

第二天一早,她在茶铺后院架起铁锅炒茶。新采的茶叶混入了静心藤,颜色比往常暗。锅底刚热,叶香还没散开,整批茶就泛出涩味。她倒掉重来。第二锅更糟,汤色浑浊,泡开后叶片僵直,纹路全无。

小林和陈阳赶来时,桌上摆着三杯冷茶。小林闻了闻,摇头。“一点反应都没有。”

陈阳尝了一口,眉头皱紧。“连味道都不对。”

沈知意没说话,把昨夜写好的手稿摊在桌上。纸面平整,墨迹清晰,可就是没有回应。她抬头看窗外桂花树,风穿过枝叶,叶子翻动,像在提醒什么。

第三天清晨,她回到祖屋。天刚亮,露水挂在草尖上。她坐在案前重读《回声》全文,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句点。阿斑蜷在她手边,砚台微微发烫。她忽然发现,今天的墨干得特别慢,笔尖划过的痕迹像是被纸吸住了,迟迟不收。

她停下动作,闭眼回想这三天的事。她们想把写字和喝茶连起来,想让饮者说出心里话。可做的时候,却急着加配料、改流程、定数量。好像只要把东西做出来,一切就会自然发生。

但桂语茶从来不是这样。

她睁开眼,提笔写下一句话:“我们弄乱了顺序。”

当天中午,她在茶铺后院召集小林、陈阳和裴砚。三人到齐后,她把三锅失败的茶渣倒进木盆。

“不是配方的问题。”她说,“是我们太想一步到位。加草本、改包装、推新品,全都堆在一起。可桂语茶的纹路,是从一个念头开始的。它要的是安静,不是热闹。”

小林低头抠相机带子。陈阳抱着手臂不吭声。裴砚站在角落,药包贴着手腕,听得很认真。

“我想试试另一种方法。”沈知意说,“先不考虑竹牌,也不谈投箱。只做一件事——写一篇完整的短稿,主题是‘被遗忘的温柔’。然后按这篇文去制茶,看能不能重新唤醒纹路。”

“你要闭关?”陈阳问。

“三天。”她说,“我不出门,不接客,只写字。”

“时间太紧。”陈阳皱眉,“寒露只剩七天,要是再失败,后面全乱了。”

“那就从最简单的开始。”沈知意说,“我不写故事,只写一个画面:阳光落在母亲肩头的样子。她晒棉被时总哼歌,袖口沾着皂角沫。”

没人再反对。

当天下午,她回到祖屋,锁上门。桌上只放一张白纸、一支笔、一方砚。阿斑趴在案侧,眼睛半闭。她提笔写下第一句:“那天的阳光很软。”

第一天,她反复修改开头。总觉得语气不对,太刻意。夜里熄灯前,她把稿纸放进青瓷瓮,盖上盖子。

第二天,裴砚来了。他放下布包,从里面取出《桃溪茶事录》。“我查到了一句,‘文引气,气养叶’。”他说,“古法里讲,写完的手稿要醒一夜,让字里的气息沉进去。不能急着炒茶。”

沈知意点头。她把新写的稿子也放进瓮中,放在第一张上面。

第三天清晨,她取出两页稿纸,叠在一起压在砚台下。阳光照进来,纸面泛着微光。她没再改一个字,直接背上竹篓上山采茶。

回来后,她用文火慢炒,每翻一次叶都数着时间。炒好后立刻封存,等到午时冲泡。

四人围坐在茶台旁。沈知意倒出四杯茶。热水刚浸开茶叶,叶片缓缓舒展,背面浮现出细密纹路,像是阳光穿过棉布的影子。

小林端起杯子,闭眼轻啜一口。几秒后,他的呼吸变了。他睁开眼,声音有点哑:“我看见外婆在缝书包。红布条,蓝线脚……我都忘了这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