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说着说着声音抖了一下。
沈知意听见了,转身进屋换了款茶。出来时换成一款深焙的老树种,汤色偏红。
她把杯子放桌上,轻声说:“这味像不像他从前带回来的?”
老人喝了一口,眼泪掉了下来。但她笑了。“像。太像了。”
小林悄悄开了机。他录下了这句话:“我以为没人记得这种味道了。”
当晚他剪出一段短片,起名《茶知道》。没加音乐,没加字幕,只有画面和原声。他看了一遍,删掉所有刻意引导的镜头,只留下真实对话。
第四天晨会,三人围坐。陈阳提出一个问题:“现在服务有了标准,可怎么知道有没有用?”
“留言本?”小林提议。
“太正式。”陈阳摇头,“有些人连笔都不拿。”
沈知意想起手稿的事。她起身去祖屋,从木箱底层取出一本空白册子。封面没写字,只压了个桑皮纸角。
她带回茶铺,放在柜台最不起眼的位置。旁边摆一支铅笔,一张小纸条写着:“不必署名,只写一句此刻所想。”
当天下午,第一个纸条出现。折成小方块,塞在册子里。
上面写:“喝完这杯,我给女儿打了十年来第一个电话。”
晚上关门后,三人一起看。第二张写着:“原来不是我不重要,是我忘了说想她。”第三张是孩子写的:“妈妈今天笑了,她说这里的茶有爸爸的味道。”
陈阳一页页翻,突然停下。他指着其中一行:“你们看这个词。”
纸上反复出现“孤独”“想说不敢说”“没人问我”。
裴砚低声说:“原来我们卖的不是茶,是开口说心里话的勇气。”
没人接话。
过了会儿,沈知意把册子合上,放回原位。她说了句:“明天继续。”
第五天清晨,阳光照进茶室。沈知意坐在案前,打开木箱。昨夜写的字还在,今天又多了一行新的。墨色浅,像是刚浮现的:“最好的服务,是让人忘了服务,只记得自己。”
阿斑趴在砚台边,尾巴卷着她的手腕。
裴砚在书坊把《待客九则》抄成小幅卷轴。纸是桑皮纸,字用小楷。抄完晾在架子上,准备日后让学徒取阅。
小林坐在电脑前,删掉了原本计划发布的“爆款预告”。他新建一个文件夹,命名为“每月一叙”。里面只存真实茶客片段,不加修饰,不定期更新。
陈阳在“心声簿”首页写下第一条管理备注:“每条留言,皆为茶魂回响。”
桂语斋傍晚关门时,沈知意把册子轻轻推回角落。铅笔还斜放在边上,有人刚用过。
她扫了一眼最新一张纸条。字迹潦草,像是边哭边写的:
“爸,我考上大学了,你没看到,但我现在想告诉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