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8章 服务优体验(1 / 2)

沈知意把那张写满字的纸从木箱里拿出来,放在桌上。笔迹是昨夜浮现的,她没动过,可那行字像是自己长出来的:“茶非独饮之物,乃心与心之间桥。”她盯着看了很久,然后叫小林和陈阳过来。

两人一进门就听见她说:“我们炒好了茶,也该学会怎么递出去。”

小林刚举起摄像机,被她拦下。“今天不拍流程,拍人。”她说,“客人来喝茶,不只是为了味道。”

陈阳站在门口没进来,手里还拿着昨天的记录本。“我这几天在仓库核对数据,发现一个事。很多人喝完茶,走之前都会多看一眼柜台,好像想说什么,又没说。”

“那就让人能说出来。”沈知意说。

裴砚这时候来了,手里拿着一本旧册子。他把书放在石桌上,翻开。“我在书坊翻到这本《待客礼要》,是百年前桃溪村老茶师写的。里面讲了四件事:迎客问安、观色择茶、静听少语、别时赠言。”

小林听完抬头:“这些我们现在也在做,但总觉得差一点。”

“差的是标准。”裴砚说,“做得好不好,没人知道。做得好,也没人记住。”

沈知意点头。她拿出一张新纸,开始写。第一项是“迎客”。她写:进门先问一句“今日可顺”,语气平缓,不急不催。第二项是“择茶”。根据客人脸色、说话声音、走路姿态选茶,不说功效,只说味道像什么季节的风。

他们一条条往下定。写到第三条“倾听”时,卡住了。

“不能一直问。”陈阳说,“人家会觉得我们在打探。”

“也不能不说。”小林接话,“完全沉默,又显得冷。”

沈知意想了想,在纸上写:“只听,不劝。若对方停顿超过三秒,可轻问一句‘后来呢’。”

最后一项是“告别”。她写:送出门外两步,不说“欢迎再来”,改说“路上慢些”。

九条写完,取名叫《桂语斋待客九则》。裴砚拿去誊抄,贴在后堂墙上。小林用手机拍下来,准备放进培训资料里。

第二天早上,小林开机拍摄。镜头对着茶室门口。第一位客人是个中年女人,穿灰布外套,进来时低着头。

按照新规,沈知意迎上去,轻声问:“今日可顺?”

女人抬头看了她一眼,声音很轻:“还好。”

沈知意请她坐下,泡了一杯春露茶。水汽升起来,女人慢慢把手搭在桌边。她开始讲,断断续续。说儿子去年去了外地工作,家里只剩她一个人。说前天做饭时切到手,血流了很多,没人知道。

沈知意没打断。等她说完停了几秒,才问:“后来呢?”

女人摇头:“没有后来。就是疼了一会儿,自己包上了。”

沈知意点头,给她添了半杯茶。

小林拍完回看,发现女人离开时脚步比进来时快了些。但他不满意。“镜头里笑的人多了,可没人真动情绪。像在演。”

他决定换方式。

第三天他没带摄像机,坐在角落陪一个常来的老人喝茶。老人姓李,七十多岁,老伴走了八年,每半个月来一次。

那天她坐下来就说:“我想他了。”

小林没动,只倒了杯温茶递过去。

老人说:“他活着时最爱喝你们这儿的秋焙。不是因为贵,是因为暖。他说冬天喝了,脚底都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