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知意把铁锅擦干,放进碗柜。她转身走到案前,打开木箱,取出一张新的验收单。纸面空白,她提笔写下日期:四月十二日。
天刚亮,露水还挂在草叶上。她背起竹篓,往屋后山道走去。脚步踩在湿土上,留下浅浅的印子。到了茶园,她蹲下身子,伸手摸了摸向阳坡上的茶叶。叶片厚实,表面泛着油光。她又去了背阴处,那里的叶子颜色发暗,捏一下就碎。
她采了三株不同位置的嫩芽,带回祖屋。摊在竹匾里晾着。小林和陈阳陆续来了,站在门口等她说话。
沈知意指着两批茶叶:“左边是今天晨采的,右边是前两天收的货。”她拿起一片给两人看,“你看色泽,闻气味。”
小林凑近看了看,没说话。陈阳用手捻了捻,皱眉:“这批发的颜色不匀,香味也弱。”
“以后只收头春叶。”沈知意说,“必须是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手工采摘的。每批都要留样,不合格的一律退回。”
陈阳点头记下。小林问:“要是供货商不愿意配合呢?”
“那就换人。”她说,“我们的茶靠的是真东西,不是凑数。”
裴砚这时从书坊过来,手里拿着一叠旧账本。他坐在石桌旁翻开,里面记录了过去三年收购的所有数据。他指着其中一行:“去年立春那批,含水量比标准高百分之三,炒出来味道偏涩。”
沈知意接过账本,看了一会儿。她把几组数据对比了一下,发现凡是天气潮湿的日子,原料质量都有波动。
“从今天起,每批进货都测温湿度。”她说,“还要记录采摘时间和地点。”
裴砚用毛笔抄了一份清单,写上“原料验收九条”。他递给陈阳:“你负责登记,每天报一次结果。”
陈阳接过纸,认真看了两遍。他知道这事不能马虎。
第二天清早,炒茶房里升起火。沈知意打开青瓷瓮,取出昨晚准备好的草本材料。她把茶叶倒进锅里,开始翻炒。可没过多久,锅边的叶子焦了,中间的还是软的。
“温度不稳。”她说,“柴火太猛。”
小林站在旁边拍视频。镜头对着灶台,但他看得出问题。“能不能用电炉?至少控温准些。”
“电炉失本味。”沈知意摇头,“我们得找到平衡。”
裴砚翻出一本古书,上面写着“文火九转,气随心动”。他琢磨半天,提出分段加热的方法:先低温杀青,再中火塑形,最后小火焙香。
他们试了三次。第一次火候太久,茶香被烧死了。第二次时间不够,喝起来有青气。第三次,裴砚守在灶边,用银针插进茶叶芯部测温,每隔一刻钟记一次数。
沈知意坐在桂花树下写手稿。她把整个过程一笔一笔记下来。写完合上木箱,抬头看见阿斑趴在案角,尾巴轻轻摆动。
次日清晨,新炒的茶叶泡开后,水面浮现出细密螺旋纹。小林喝了一口,突然停下动作:“我好像听见风吹过树林的声音。”
陈阳也闭眼感受:“像是清晨雾散的时候。”
沈知意没说话,只是点点头。这一版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