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把这道工艺定为标准,叫“九转文火法”。裴砚誊写成册,标题是《桂语茶九道工序守则》。第一道就是选料,最后一道是封存。
两人带着小林和陈阳重新走了一遍流程。从采茶到封装,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要求。比如采茶必须戴棉布手套,防止手温影响叶片;炒制时窗户要开一条缝,让湿气排出;装罐前要用桑皮纸包一层,隔绝潮气。
小林拿着摄像机拍全程。拍到一半,他突然关机:“这样不行。我之前剪得太快,观众根本看不出细节。”
“重来吧。”他说,“这次我要把每一步都拍清楚。”
陈阳也开始调整自己的记录方式。他以前只记数字,现在加上了天气、风向、甚至采茶人的名字。他在笔记本上新增一页,标题是“品质追踪表”。
第一天的内容写着:4月12日,头春采,向阳磷,气温16℃,风力二级,合格。
沈知意把最后一份验收单夹进木箱。阳光照进来,落在她的手上。她看着那行字:“好茶不在快,而在准。”
阿斑跳上桌子,尾巴扫过纸面。
裴砚坐在书坊后院,正在誊抄《九道工序守则》。墨迹未干,他一笔一划写得很慢。写到“第七道:静置醒茶,需避光通风,时长十二时辰”时,他停了一下,确认无误才继续。
小林背着摄像机再次进山。这次他没有开机。他在茶园里蹲了很久,看一片叶子上的露珠怎么滚动,怎么滑落。他想先理解这片土地,再拍它产出的东西。
陈阳拿着新做的表格去仓库核对样品。他打开一个陶罐,取出一小撮茶粉放在掌心。颜色均匀,颗粒细腻。他点点头,写下编号和状态。
沈知意回到厨房,检查昨天用过的工具。她把炒锅刷干净,又用布擦了一遍。锅底残留的茶渣已经干了,轻轻一刮就掉。
她把锅挂回墙上,转身去洗茶具。水流冲过杯子内壁,发出清脆的声音。
裴砚放下笔,吹了吹纸上的墨。十张溯源卡整整齐齐码在桌角。他拿出第一个信封,准备送去印刷。
小林站在茶园边缘,终于按下了录制键。镜头对准了一片刚展开的嫩芽。阳光穿过叶脉,能看清里面的纹路。
陈阳合上笔记本,走向储茶室。他要把今天的样品放进恒温柜。门打开时,冷气扑出来,在他脸上凝成一层薄雾。
沈知意关掉水龙头,拿起抹布擦手。她抬头看了眼窗外的桂花树。树叶微微晃动,像是回应某种无声的节奏。
阿斑跳下桌子,走到门槛边坐下。它盯着远处山路,耳朵轻轻转动。
裴砚拿起第一张卡片,放进信封。封口压平,写下收件人地址。
小林蹲在地上,调整镜头角度。他把焦点对准叶尖一滴将落未落的露珠。
陈阳拉开柜门,把陶罐放进去。金属架发出轻微响动。
沈知意把抹布搭在椅背上,坐下来打开木箱。她抽出一张新纸,提笔写下:“真正的提升,是从没人看见的地方开始的。”
笔尖顿了一下,墨迹在纸上晕开一个小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