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4章 反馈调策略(1 / 2)

邮件发出后第三天,沈知意打开后台查看留言。页面上堆满了未读消息,她一条条点开。有人问这茶特别在哪,有人说故事好看但不明白用了什么原料,还有人说工作日白天没空参加试喝。

她把这些问题记在纸上,标出重复最多的几项。写完后,她起身去厨房烧水,泡了三杯茶放在后院桌上。不一会儿,小林和陈阳推门进来,裴砚随后也到了。

“你们看看这些反馈。”沈知意把打印好的纸递给三人。

小林最先看完:“原来是觉得信息不够。”

陈阳点头:“我也收到几个电话,说想带孩子来,但上午要上班上学,赶不上。”

裴砚一直看着那张问题清单,最后说:“我们不想变成长篇大论,但也不能让人一头雾水。”

沈知意说:“我不想改掉节气故事的节奏,但它可以不是唯一的出口。”

四人围坐在桌边。沈知意提议,在保留每日一篇短文的基础上,增加一个说明栏。同时把一场试喝改成三场,分别放在周六上午、傍晚河埠头和周日村口晒谷场。

“时间多了,人手不够。”小林皱眉,“拍摄、布场、接待全得跟上。”

“我们可以分段做。”陈阳翻出手机日历,“先集中两天发核心内容,让大伙知道这是什么茶,再去试喝。”

裴砚说:“我在书坊设个展柜,放些手写说明。不花哨,就是几句话讲清楚用了什么草本,怎么处理的。”

沈知意同意:“那就叫‘桂语札记’,我来写。”

小林立刻说:“我可以补拍些镜头,比如你炒茶的过程,桑芽长在树上的样子。”

“别拍得太像广告。”沈知意提醒,“就拍真实的样子。”

陈阳开始调整推送排期。他把关于山兰生长环境的文章提前两天发布,紧接着是野菊丝的采摘记录,再配上一张节气手绘图。

“这样三天下来,大家心里就有数了。”他说。

裴砚站起身:“我回去准备展柜的内容,明天就能摆出来。”

会议结束,三人离开。沈知意收拾桌子时,发现阿斑趴在木箱旁边。她打开箱子,新一页的手稿已经浮现字迹:“听懂沉默的声音。”

她没多看,合上箱子进了屋。

第二天下午,小林送来一段视频素材。画面里是清晨的桑树林,露水从叶尖滴落,沈知意蹲在地上检查嫩芽的状态。没有配乐,只有风声和远处鸟叫。

“我就拍了十分钟,挑了这段最自然的。”他说。

沈知意点头:“用这个。”

傍晚,陈阳打来电话,说第一场试喝定在周六上午九点,地点不变。第二场改到周日下午五点,河埠头老槐树下。第三场临时加在下周村口集市旁。

“我都通知到位了。”他说,“还留了二维码,扫码能看每天的故事。”

沈知意回复:“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