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配方精简化(1 / 2)

沈知意把干桂花从纸上轻轻拨开,那“信”字的末笔还被花瓣压着。她没再写下去,合上笔记本,放进木箱。天刚亮,院子里的石桌还带着夜里的凉气。

她起身烧水,水开后泡了一杯老茶。热气升起来的时候,小林和陈阳到了桂语斋后院。裴砚站在门口,手里拿着《岁时广记》。

沈知意把昨晚写的那页纸拿出来,上面是“未寄出的信”四个字。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:“有些话不必说尽,有些力不必显形。”她指着这行字说:“我们只留三个微萃取成分。”

小林问:“哪三个?”

“安神、护目、调息。”她说,“别的都去掉。”

陈阳翻开记录本:“原来的配方有七项科技添加,现在只剩三项,还能起效吗?”

沈知意说:“我们要的是让人安静下来,不是治病。只要情绪能被接住,就够了。”

三人摊开原料清单。沈知意在纸上写下“三留三去”。留桃溪本地草本,留手工工艺,留节气逻辑。去非本土植物,去机械流程,去标签化科技说明。

小林看着清单说:“清明款主料用明前茶青,加山野薄荷和嫩桑叶,怎么样?”

陈阳点头:“薄荷清头目,桑叶润燥,配明前茶刚好。”

沈知意说:“辅料里保留微量缓释微囊技术,养分慢慢释放。但包装上不写,冲泡时不提。”

小林记下:“用户只知道这是手工茶,不知道背后还有控制释放的技术。”

陈阳说:“可他们要是问起来呢?不说清楚,会不会觉得我们在隐瞒?”

沈知意说:“我们没隐瞒。茶是真的,工艺是真的,产地也是真的。科技只是帮手,不是主角。”

裴砚翻动手里的书,翻到一页停下:“古人炒茶讲究火候,说‘火入肌理而不露焰’。我们现在做的,也该这样。效在其中,人看不见。”

小林抬头:“就像灯丝通电才会亮,但我们只看到光。”

沈知意说:“对。科技藏在过程里,不在纸上。”

她起身走进厨房,取出新采的茶青、薄荷、桑叶。三人开始配比。第一次试制,按五克茶青、一克薄荷、半克桑叶的比例混合。沈知意亲手炒制,锅温控制在七十度,慢火翻炒二十分钟。

炒完后晾凉,装进棉布袋。小林称重记录,陈阳拍照存档。第一批样茶完成,共十二包。

当天夜里,沈知意回到祖屋。桂花树下摆着老桌子,阿斑已经蹲在案边。她铺开纸,继续写手稿。

她写道:“那年春寒,信纸未封,只折成一只船,搁在窗台。风吹走了它,却把字句留在心里。”

写完这段,砚台还是温的。阿斑蜷在她脚边,尾巴轻轻扫过地面。

次日清晨,沈知意采了新炒的“本源·清明”样茶,带回桂语斋。她烧水冲泡,第一杯自己喝。

茶汤澄澈,入口清润。叶底浮现出极淡的银丝纹路,像旧信纸折过的痕迹。

裴砚这时走进来。他没说话,接过第二杯茶慢慢喝完。放下杯子时,他说:“这味道,像小时候祖母晒在竹匾上的药香。”

小林惊讶:“你闻到了药香?可里面没加任何药材。”

陈阳也尝了一口:“我倒觉得像雨后的竹林味。”

沈知意看着杯中茶叶:“看来金手指还在。”

小林说:“而且比以前更清晰了。以前纹路模糊,现在能看清形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