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章 团队集智慧(1 / 2)

沈知意把“极简纪”三个字写完,天还没亮透。灶房里灯还开着,她合上笔记本,放在桌上。门被推开,小林和陈阳一前一后走进来,手里都拿着记录本。

她没说话,先把平板打开,海外热搜#backtoRoots的页面还在。销量曲线图也调了出来,欧美市场那条线已经平了,东南亚的新品牌正在往上冲。小林盯着看了几分钟,说:“他们要简单。”

沈知意点头:“我们得做一款茶,看起来什么都不多,喝下去却让人不想放下。”

陈阳问:“那之前的科技呢?用户反馈系统、数据追踪这些,还要保留吗?”

话音刚落,裴砚从门外进来。他手里拿着一本旧书,封皮写着《岁时广记》。他把书放在桌上,翻开一页:“春采嫩芽,夏收凉叶,秋焙陈香,冬藏老根。古人早就懂节气,不用传感器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。”

小林抬头:“可我们现在讲‘科技’,别人一听就觉得复杂。如果去掉技术说明,会不会连品牌特色也没了?”

沈知意起身走到墙边,拿起一支笔,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:手工、土地、温度。她回头问:“你们觉得,什么才是桃溪的茶?”

小林说:“是能让人想起家的味道。”

陈阳说:“是有人在用心做。”

裴砚看着窗外桂花树,说:“是时间到了,自然就该出这一泡。”

沈知意又写下一个词:记忆。然后圈住“科技”两个字,问:“能不能让它不显眼,但一直在?”

屋里安静了一会儿。小林忽然开口:“如果我们不说‘智能调控’,只说是‘老师傅控火’呢?实际用的是精准温控法,但外人看到的是手炒、眼看、鼻闻。技术藏在背后,像空气一样看不见,但离了它不行。”

陈阳反应过来:“就像古籍修复,靠经验,但也需要微环境控制。这不是机器替代人,而是帮人做得更稳。”

裴砚点头:“科技不是冷的。它可以是炒茶时那一锅不偏不差的火候,可以是晾晒时刚好避过雨的那一小时判断。它不该抢戏,但也不能没有。”

沈知意把白板擦掉,重新写下四个字:少,但精;简,但深。

她说:“我们要做一款茶,原料只用桃溪方圆十里的草本,工艺全程手工,每一批茶都由制茶人签名。包装用素纸、麻绳、木盒,不加多余设计。信息只写三样:采摘时间、产地、名字。”

陈阳立刻提笔画结构图。小林补充:“冲泡方式一句话就够了——热水,三分钟,静等。”

裴砚翻动《岁时广记》,找到一页:“按节气出茶。清明出头采,立夏收凉青,白露焙陈香,冬至藏老根。每一季只做一批,限量发售。”

沈知意说:“就叫‘本源’。”

没人反对。小林打开手机新建群聊,拉进三人,命名为“极简茶研发群”。他发了第一条消息:“明天先看原料。”

陈阳在白板上重新整理六项要素:

- 名称:本源

- 原料:桃溪本地草本为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