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配方精简化(2 / 2)

陈阳问:“是因为配方简单了吗?”

沈知意说:“可能太复杂的成分会干扰茶效。现在只剩下最核心的东西,反而让力量显现得更干净。”

裴砚说:“就像水清了,影子才看得见。”

三人决定启动首版工艺手册编写。重点是怎么让科技隐形。

沈知意提出要求:所有温控设备必须藏在墙内或地下,操作间不能出现显示屏;炒茶锅用老木把手包裹金属杆;制茶人统一穿素麻衣,工具用竹篮盛放。

每批茶附一张手写卡,只写三项信息:采摘时间、产地、制茶人姓名。其余什么都不标。

小林担心:“消费者看不懂怎么办?现在人都习惯扫码看详情。”

陈阳也说:“万一有人质疑我们没有检测报告?”

沈知意说:“真正懂茶的人,喝一口就知道真假。不懂的人,看一百页说明也不明白。”

裴砚从书里抽出一页:“这里讲古人制香,说‘形隐则气聚’。东西藏得好,力量才不会散。”

小林想了想,说:“我们可以拍一段视频,只拍手采茶、锅炒茶、纸包茶的过程。不说话,只有声音。”

陈阳补充:“最后画面定格在一杯茶上,出现一行字:桃溪的茶,本来就是这样。”

沈知意点头:“就按这个方向做。”

他们开始拟定工艺守则。沈知意执笔写下第一条:所有现代设备不得外露,违者返工。

第二条:制茶全程禁用塑料器具,金属部件必须包裹天然材料。

第三条:每批茶限量九十份,超时不采。

写完三条,她停笔问:“还有什么要加的?”

小林说:“要不要规定制茶人必须静心半小时再开工?”

陈阳摇头:“太难执行。不如改成‘开工前焚一炉沉水香’,让大家自然静下来。”

沈知意写上第四条:制茶前焚香净手,香材仅限桃溪本地松枝与柏叶。

手册初稿完成,共十二条。沈知意收起纸张,放进木箱。箱底的手稿静静躺着,新的字迹还没出现。

傍晚,她独自回到祖屋。阿斑跳上书架,碰落一片干桂花。她没去捡,站在桂花树下看了一会儿。

风来了,几片花瓣落在她的肩上。她伸手摸了摸背上的茶篓,里面放着明天要去的采茶路线图。

裴砚离开桂语斋后,沿着河岸往书坊走。走到河埠头,他停下脚步。水面映着晚霞,他望着桃溪上游的方向,嘴里轻声说:“这一泡茶,是要让人记得什么。”

小林坐在电脑前整理实验记录。数据表格填满了屏幕。他保存文件,打开群聊,发了一句:“明天进山采薄荷。”

陈阳在白板前站了很久。他拿起板擦,划掉原来写着“科技标注”的那一栏。重新写下五个字:入口即知,何必多言。

沈知意站在院子里,抬头看桂花树。枝条安静地伸展着,没有多余的叶子,也没有多余的花。她转身进屋,把新稿放进木箱。

第二天一早,阳光照进院子。石桌上留着昨夜用过的茶具,杯底还有一点残茶。阿斑蹲在桌角,盯着空杯不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