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 联合应对(2 / 2)

裴砚走上前,展开一张图表:“各国安全标准不同。德国对镉限值最严,美国关注农药残留,日本则要求全过程可追溯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推翻传统,而是把祖辈的做法,用现代语言讲清楚。”

他指着图示:“比如控温五段法,其实和古法‘文火慢焙’一致,只是更精确;晾晒改用竹棚遮雨,是为了避免尘土污染,并不影响风味。”

老茶农摸着胡子,终于开口:“那……要怎么改?”

“先做一批合规样本。”沈知意说,“请农技站和第三方机构监督全程。只要这一批过了检,就能作为申报依据。”

当天下午,晒场搭起遮雨棚,炒茶房装上温控仪。沈知意亲自采青,裴砚记录每一道工序参数。阿斑趴在门槛上,看着主人一次次捧起茶叶嗅香,又一次次调整火候。

夜深,书坊灯仍亮着。

视频会议连通不到十分钟,画面突然卡住,数据共享中断。第二次重连,刚传到检测报告部分,网络再次断开。

裴砚关掉设备,起身取出一沓纸质扫描件,装进防水信封。

“明天一早寄。”他说,“附上手写说明。”

沈知意没应声,转身出了门。

她走到桂花树下,铺开纸笔,研墨提笔,写下标题:《守茶人书》。

“吾乡种茶,不争速成,惟求其真。露未曦而入山,日将落而出谷。炒时不离人,焙时不过夜。火候凭手感,香气靠心知。非不知便利之术,实不愿失其本味……”

写至深夜,她搁笔回屋。

次日清晨,她在制茶房打开一封新到的检测样本包装,取出一片茶叶,对着光细看——叶脉间浮现出细微纹路,竟与昨夜手稿中描述的“竹火慢焙图”轮廓一致。

她拍照,上传至共享平台,附言:“此为古法养护细节,供参考。”

中午,手机震动。

是国内茶叶协会的电子回执:同意为“桃溪春韵”申报“文化特色农产品”试点单位,相关材料已转交国际组织备案。

同一时刻,国际茶文化组织发来通知:临时评审通道将于三日后开启,允许三方线上对接。

沈知意坐在书坊后院小桌旁,指尖轻抚笔记本封面“流程与记忆”。阿斑蜷在她脚边打盹,尾巴偶尔扫过地面。

裴砚收起药包,望向远处山雾。

“还差一步。”他说。

她点头,目光沉静。

窗外雨歇,天光微明。桌上两份文件整齐摆放,一份标注“溯源实录”,另一份写着“文化陈述”。摄像机支架立在一旁,电源线垂落至地面,插头微微松动。

裴砚伸手扶稳设备,按下开机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