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章 持续辉煌(1 / 2)

摄像机红灯亮着,裴砚将镜头微微调低,对准桌面上摊开的文件。沈知意正用指尖轻点屏幕,确认最后一封回邮的时间戳。七封邮件已归类完毕,三封明确回应愿参与线上茶叙,其余附带条件或暂未表态。

她抽出一张信纸,在左上角画下三个圆圈,分别标上“日内瓦”“哥本哈根”“京都”。红笔在纸上划出细线,连接成三角形。“先从这三家开始。”她说,“首场定在五日后,主题‘春山记忆’。”

裴砚点头,打开笔记本录入排期。键盘敲击声中,阿斑从门边踱来,跃上案角,尾巴扫过墨瓶边缘,却未打翻。它蜷成一圈,眼皮垂下。

清晨的风穿过院墙,吹动悬在檐下的竹帘。沈知意起身走到桂花树下,铺开新纸,提笔写下:“诸君所忆,皆为真事。一叶入汤,往事浮香。”她将稿纸折好,放入信封,交到裴砚手中。“随邀请函一起发。”

当天下午,两人在祖屋后院摊开泛黄图纸。沈知意用炭条在东侧空地勾出半亭轮廓,标注“焙香”。西侧对应位置,她画出另一座小轩,写上“阅卷”。

“炒茶需见火,设于此处,访客可立于廊外观看。”她指着东亭,“西边静,适合陈列手稿复刻与修书过程。”

裴砚俯身细看,取铅笔补上两亭之间的石径走向,并在沿途加注排水沟线。“雨季不积涝。”他说,“明日找工匠来看地基。”

夜里,沈知意整理海外反馈摘录,挑出十二段具代表性的文字,抄于宣纸长卷。裴砚则起草《桂语斋导览十问》。第一问:“为何此茶不可量产?”他写道:“因其效不在味,而在心。一叶一人,如话一场,故限量而制。”

第三日,工匠勘测完毕,定下周动工。沈知意站在院中,看他们在东侧钉下木桩。阿斑蹲在门槛上,盯着工人来回走动,忽然跳下,慢悠悠走向桂花树,在树根旁趴下。

午后,一封加密邮件抵达。某欧洲代理商提出以三年预付授权费换取“桃溪春韵”全球品牌独占权,并建议更名“Sprg peak tea”以便国际市场推广。

沈知意读完,未删未转,只回一句:“‘桃溪’不是名字,是土地的记忆。我们只共享,不出售。”

她将邮件打印一份,递给裴砚。他看完,取出另一份文件——由五家海外茶室共同签署的意向书,标题为“共护一叶”。双方约定:非独占合作,定期轮办线下茶叙,所有宣传材料须经三方审核,确保工艺描述真实无误。

“他们愿意签正式协议。”裴砚说。

“那就签。”她说,“不用改名,也不用抬价。我们要的不是交易,是共鸣。”

第四日清晨,沈知意在桂花树下写完最后一段手稿。墨迹干透时,晨露正从叶尖滴落。她收起纸张,走进茶铺,取出一罐“tq-05”,投入壶中。水沸,烟起,茶香漫过门槛。

裴砚已在西亭布置完毕。古籍修复台擦拭干净,架上陈列着手稿复制品与海外留言译文。墙上挂起一幅手绘地图,标注十二个合作联络点,每处插一面小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