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 联合应对(1 / 2)

门开了。

一位穿灰袍的工作人员站在门内,目光落在他们手中的文件袋上,未等开口,便摇头道:“民间申报不受理。没有地方政府或协会背书,材料再全也没用。”

沈知意没动,裴砚将文件袋轻轻往前一送:“我们已在联系国内茶叶协会,今日之内会有回音。在此之前,能否先收下材料?后续补交推荐函。”

“规矩就是规矩。”对方语气平静,“你们的情况我听说了,但组织不能破例。”

沈知意从布包中取出那本硬壳笔记本,翻开内页,抽出夹着的手稿纸页。纸上墨迹清晰,写着“明万历年间,桃溪始种山茶,采于雾起时,炒于竹火上,封于陶瓮,藏于地窖。三代传承,不施化肥,不用机械”。

她将纸页递过去:“这不是商业产品,是延续四百年的活法。每一叶茶都带着时间的痕迹,不是数据能完全衡量的。”

那人接过,扫了一眼,眉头微动:“这字……是新写的?”

“是祖传记载。”她说,“每写一页,旧事便多浮现一分。”

裴砚补充:“我们附有近三年所有检测报告、海外品鉴团反馈汇编、种植全程影像记录。若允许临时通道启动,我们可同步提交完整溯源链。”

对方沉默片刻,终于接过文件袋:“材料暂存。若三日内收到协会正式推荐函,再进入评审流程。”

门在身后合上。

两人站在台阶上,晨光斜照石灯,火焰已熄。裴砚掏出手机拨号,沈知意则蹲下身,轻抚阿斑的头。猫儿蹭了蹭她的掌心,喉咙发出低低的呼噜声。

电话接通,裴砚言简意赅说明来由。那边停顿几秒,回应:“‘桃溪春韵’确与非遗项目有关联,但单独为一款茶开特例,难度不小。”

“它不是一款茶。”裴砚说,“是无数人记忆的载体。北欧女孩梦见外婆的院子,日本老者想起战后第一杯清茶,法国女子重见母亲煮茶的身影。这些,都在我们的反馈库里。”

对方叹气:“我会尽力。但你要明白,政策需要依据。”

挂断后,裴砚看向沈知意:“至少愿意考虑。”

她点头:“够了。现在,得让村里的人也明白这件事的意义。”

回村路上,雨又下了起来,细密无声。茶农们正围在晒场边议论新规,有人扬着手里的报纸:“外国不让进,那就别卖了!咱们自己喝!”

沈知意走进人群,打开布包,拿出一叠信纸。

“这是昨晚整理的留言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清晰,“一个丹麦男孩说,他奶奶失眠多年,喝了‘tq-05’后睡了整夜,醒来第一句话是‘我梦见老家的桂花开了’。”

众人安静下来。

她继续念:“韩国一位教师,在课堂上让学生品茶,结果一个从不说话的孩子哭了,说想起了去世的父亲泡茶的样子。”

风吹过檐角,雨滴落在青石板上碎成星点。

“我们守的不只是工艺。”她说,“是别人心里再也回不去的时光。现在他们想喝,却被拦在外头——不是因为茶有问题,是因为我们还没跑赢规则。”

没人说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