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又抽出一本封面都模糊的看不出书名,但是看内容描述的年代像是清代的志怪小说………
里面记着“鬼魂有执念者,不得入轮回,或困于死地,或缠于生人,待执念消,方得往生”。
原来如此………
他不是疯了,只是比别人多了双“眼睛”………
那些鬼魂的痛苦不是无端的纠缠,是未了的心愿——老奶奶想找老头子。
男人想提醒后人注意松脱的石板,和他娘在等他,姑娘或许只是想找人说说“药太苦了”。
像是心里的锁被钥匙捅开,“咔……哒…”一声,豁然开朗。
从那天起,古籍学成了他的秘密基地。
每天放学后,他都会泡在那个灰扑扑的角落,把《搜神记》《幽冥录》翻得卷了边。
他在《幽冥录》里记载着“幽冥相通、人鬼交感”,人鬼相遇:普通人与鬼魂(如怨鬼、善鬼、亡魂)的恩怨纠葛。
展现人与鬼神、阴间与阳世的互动。
因果报应:讲述鬼神与人世间的因果报应,宣扬善恶有报、天道循环的观念,多为劝善警示。
他在《佛说阿弥陀佛经》里读到“念《往生咒》可助亡魂解苦厄,放下执念,离苦得乐,得永生”。
所以他就把奶奶留下的《心经》一直揣在书包里,看见那些有需要的“人”,他就给他们持诵下《心经和往生咒》………。
有天夜里,医院那个姑娘又来找他,夜里对着窗外的月光念,发现那个手腕带疤的姑娘听着…听着…,眼里的红血丝淡了些……
他甚至开始做笔记。将看见的事情以及古籍里对应的记载。
比如“穿蓝布褂,持银簪,困于沙池——疑为执念未消的老魂,需寻其故物以安”。
“浑身湿冷,指证湖岸石板松——应为横死之鬼,需警示生人以解”。
有次林秀姐姐蹲在他旁边,看着本子上的字,透明的手指戳了戳“缺腿,单杠旁”那行:“这个是小石头吧!你这是在给我们编字典呀?”
周槐安没抬头,笔尖在纸上写着“小石头的执念:完成单杠翻跃,告知父亲自己并非故意失手”。
嘴上却答:“算是吧!总得知道你们为什么来,才好帮你们走。”
窗外的阳光透过图书馆的窗棂,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斑。
周槐安看着那些记载着鬼神之事的文献和乡野间的传说。
突然觉得,这些古籍不只是存在纸堆里的传说,而是前人留给“异禀者”的地图………。
指引着他如何在两个世界的交替里,走得更稳些,还可以帮助更多“人”。
周槐安了解了这些后,依旧在人前扮演着“正常”的少年,只是眼底多了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——那是从古籍里获得的沉静,是对那些“额外”的人,生出的理解与担当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