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对,”苏澈接过碗,指了指碗底的一个小凹陷,“这是手工拉坯时留下的痕迹,东汉民间陶碗大多有这种不规则凹陷,要是做得太规整,反而假了。系统里有东汉陶窑遗址的照片,我让道具组照着做的。”
陈舟看着苏澈认真的样子,突然感叹:“说实话,你比我还懂历史——我之前拍《大明风骨》,顶多做到‘大方向不错’,你却能细到‘碗底凹陷’‘缠绳间距’,连台词的用词都抠到古籍里,这种细节把控,我自愧不如。”
苏澈摇摇头:“不是我懂历史,是系统帮我查了很多资料,再加上我觉得,历史剧的灵魂就在细节里。观众可能不会刻意注意刀身的弧度、衣服的系法,但这些细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感受,让他们觉得‘这是真的’,而不是‘演的’。”
旁边的粉丝志愿团听到两人的对话,纷纷拿出手机记录。一个叫“历史迷小夏”的粉丝,把苏澈指导道具组改刀身弧度的视频发在社交平台,配文:“苏老师连青龙偃月刀的弧度都要查古籍,这种细节控太让人放心了!《三国:桃园篇》绝对是良心剧!”视频很快冲上抖乐热榜,评论区里满是“期待”“为细节点赞”的留言,甚至有历史博主转发:“从刀身弧度到服饰系法,全是东汉干货,这剧可以当历史科普看!”
下午拍“怒鞭督邮”的戏,道具组拿来的鞭子一开始是皮质的,苏澈看到后立刻指出:“东汉官员用的鞭刑工具是‘荆条鞭’,不是皮质的,《后汉书》里有记载‘杖督邮,以荆条为杖’。”他让道具组换成荆条捆成的鞭子,还特意让他们把荆条的顶端削圆,“不能太尖,要符合‘惩戒而非伤人’的设定,这也能体现张飞‘义愤’而非‘残暴’的性格。”
陈舟看着苏澈在现场忙前忙后,一会儿纠正演员的手势(东汉人行礼是“拱手礼”,不是“作揖礼”),一会儿调整布景的灯笼(东汉灯笼多是方形竹骨,不是圆形),突然觉得自己找对了合作伙伴。他之前担心苏澈是“作家跨界,不懂影视细节”,现在才发现,苏澈的细节把控,比很多专业影视人都要精准。
傍晚收工时,道具组、服装组的人都围过来,让苏澈在《东汉服饰图谱》《汉代日常用语手册》上签名。老杨笑着说:“苏老师,您这两本手册,我们要当传家宝,以后拍历史剧都靠它了!”
苏澈接过笔,在手册上写下“细节见真章,敬畏藏匠心”,递给老杨:“不是我厉害,是历史值得我们用心对待。这些细节不是束缚,是帮我们更好地还原历史,讲好故事。”
陈舟看着这一幕,拿出手机给远在京城的历史顾问张启明教授发消息:“苏澈这个人,太可怕了——他的细节把控比我还严,连东汉陶碗的釉料都能说清楚,有他在,《三国:桃园篇》肯定能成经典。”
张教授很快回复:“我早说过,苏澈对历史的敬畏,比很多学者都要深。你们好好合作,把这部剧拍好,让更多人爱上三国文化。”
夜色渐深,拍摄现场的灯光渐渐熄灭,只有街口的老槐树下,苏澈和陈舟还在讨论明天的拍摄细节。苏澈打开平板,调出系统生成的“明日拍摄细节清单”,上面列着“曹操出场时的佩剑形制”“村姑送粮的陶碗纹饰”“背景里的农具样式”,每一项都附了参考资料。
陈舟看着清单,突然说:“有你在,我觉得这部短剧不仅能火,还能改变行业对历史剧的看法——原来不用狗血情节,不用流量明星,靠细节和真诚,也能拍出好作品。”
苏澈点点头,抬头看向满天繁星:“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,三国不是只有打打杀杀,还有真实的历史细节,有鲜活的人物,有值得传承的文化。这些细节,才是最动人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