涿县古街的晨光刚漫过青石板路,《三国:桃园篇》的拍摄现场就已忙碌起来。街口的老槐树下,道具组正抬着一把青龙偃月刀往布景里搬,刀身泛着冷光,却被苏澈远远喊住:“停一下,刀身的弧度不对!”
所有人的动作都顿住了。陈舟放下手里的分镜稿走过来,眼里带着几分好奇——他之前已经让道具组按东汉兵器形制做了调整,怎么还会有问题?
苏澈快步走到刀前,指尖轻轻抚过刀身,从刀柄摸到刀尖:“按《武经总要》记载,东汉长柄刀的刀身弧度该是‘上翘一寸二’,用来劈砍时能借惯性发力,你们这把翘了快两寸,不符合实战逻辑。还有柄上的缠绳,该用麻线,不是棉线——东汉民间还没普及棉纺,棉线是南宋以后才多起来的。”
说着,他打开平板,调出系统“历史细节还原”功能生成的资料——屏幕上是《武经总要》的古籍扫描页,红圈标注着刀身尺寸;旁边是东汉墓葬出土的长柄刀照片,刀柄上的麻线缠法清晰可见。“你们看,出土的实物柄长三尺,缠线每圈间距三分,这样握起来才稳,不会打滑。”
道具组组长老杨凑过来看,脸瞬间红了:“苏老师,我们之前只查了大概尺寸,没注意这么细的细节……这就改,现在就换麻线,重新调整刀身弧度!”
陈舟站在旁边,看着苏澈熟练地报出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信息,眼里满是惊讶。他拍历史剧十五年,对细节要求已经够严,却没想到苏澈能细到“缠绳材质”“刀身弧度”这种程度——要知道,这些细节连很多专业的历史顾问都未必注意到。
“先去看看服装组。”苏澈收起平板,转身往化妆间走。刚到门口,就看到饰演刘备的新人演员赵磊穿着一件浅青色的曲裾深衣,正对着镜子整理领口。苏澈立刻走上前:“领口的交叠错了,东汉曲裾要‘绕身三匝’,从右襟向左绕,最后在腰侧系结,你们这只绕了两匝,还系到了背后,成西汉的穿法了。”
服装组的小姑娘慌了,赶紧拿出针线想改,苏澈却摇了摇头,从包里掏出一本巴掌大的手册——是系统整理的《东汉日常服饰图谱》,里面有步骤拆解图,连腰带的系法都画得清清楚楚。“还有面料,”他指着衣服的料子,“刘备此时是布衣,该用粗麻布,你们这是细棉麻,太精致了,不符合他‘织席贩履’的身份。旁边那套关羽的衣服,甲片数量要减——东汉步兵甲片多是25片,你们缝了32片, excess了。”
陈舟凑过来看手册,发现里面不仅有服饰图,还标注了不同身份的穿着差异:“庶民穿粗麻,小吏穿细麻,贵族穿丝绸”“武将铠甲按军衔分甲片数量”,甚至连衣服的染色原料都写了——“东汉平民服色多为草木染的青、褐、灰,不会有这么亮的浅青”。他忍不住问:“这些资料你是从哪找的?我之前找遍了博物馆的资料,都没这么详细。”
苏澈笑着晃了晃平板:“是之前解锁的系统功能,能调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的数据,还能对比不同朝代的差异,避免穿帮。”他顿了顿,翻到“配饰”页,“比如刘备腰间的玉佩,东汉平民不会用和田玉,该用岫玉,而且只能挂一块,不能挂一串,这些细节都会影响角色的真实感。”
上午十点,拍摄正式开始,第一场是“桃园结义”的誓词戏。赵磊饰演的刘备刚开口说“搞定!我们以后就是兄弟了”,苏澈就立刻喊了停:“台词不对,东汉没有‘搞定’这种词,小说里写的是‘妥了’,更符合当时的语境。”
他拿出另一本《汉代日常用语手册》,是系统根据《史记》《汉书》整理的,里面列了常用词的替换:“‘没问题’换成‘无大碍’,‘加油’换成‘勉之’,‘兄弟’在正式场合要说‘昆仲’。”他递给赵磊,“你试试用‘妥了!我等昆仲,今后当共生死’,语气要沉一点,体现刘备的稳重。”
赵磊按要求重新念台词,果然比之前更有代入感。陈舟坐在监视器后,看着画面里三人举着粗陶碗宣誓,碗底的手工指纹清晰可见(是瓷坊老师傅按东汉陶碗形制烧的),衣服的粗麻布纹理在阳光下透着质朴,台词没有一句现代词,眼眶突然有点发热——这才是他想拍的历史剧,不是靠服化道堆砌,而是靠每一个细节的真实,让观众相信“这就是东汉末年的样子”。
中场休息时,陈舟拉着苏澈在槐树下聊天,手里拿着一个刚从道具组拿来的粗陶碗:“你看这个碗,我之前觉得只要是粗陶就行,刚才才发现,碗沿的厚度、碗底的弧度,都是按东汉民间窑址出土的实物做的,连里面的釉色都是草木灰釉,不是现代釉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