澈心工作室的会议桌上,散落着一叠厚厚的招商拒绝函,最上面两封来自“星光乳业”和“潮牌服饰”——前者的回复写着“历史题材受众偏男性,与我司女性消费者画像不符,暂不考虑合作”;后者更直接,“需确认有流量明星参演才会投入,纯新人+历史剧风险过高”。李薇捏着这些函件,眉头皱得能夹碎纸,语气里满是无奈:“已经联系了12家品牌,8家直接拒绝,3家说要等‘是否加流量演员’的最终决定,只有1家愿意考虑,但只给5万赞助,连道具费都不够。”
苏澈拿起“潮牌服饰”的拒绝函,指尖划过“流量明星”四个字,心里五味杂陈。他想起之前拒绝光影影视加恋爱线时的坚定,也明白品牌方的顾虑——在蓝星文娱圈,“历史题材=没流量=没商业价值”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,连陈舟都忍不住叹气:“我当年拍《大明风骨》,也是招商难,最后靠政府文化补贴才拍完,没想到这么多年,行业还是只认流量。”
老林坐在旁边,手里的粗陶碗重重放在桌上:“难道好内容就比不上流量明星?我们的短剧有考据、有情感,还有苏老师的小说和音乐联动,怎么就没人识货?”
就在这时,工作室的实习生小周突然拿着手机跑进来,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:“苏老师!粉丝群里炸了!大家知道招商遇冷,都在说要‘帮工作室一把’!”
苏澈接过手机,点开粉丝群——置顶消息是林晓发的:“之前苏老师帮我发歌,帮很多新人圆梦,现在他做《三国》短剧,想传扬文化,我们不能让他因为钱难住!我提议‘众筹招商’,每人捐100元,不多不少,既能凑钱,也能让更多人参与,让品牌方看看我们的诚意!”
帮到苏老师就行!”“之前苏老师把华星的赔偿款捐给基金,现在该我们支持他了!”“我刚毕业没多少钱,100元是我的心意,希望短剧能顺利拍!”还有粉丝调侃:“捐了钱,能不能在剧末加个‘感谢全体澈心粉丝’?也算我们参与过历史剧制作了!”
林晓很快在群里发了众筹链接,特意备注“每人限捐100元,拒绝多捐,让更多伙伴有机会参与”。苏澈看着链接的实时数据——上线5分钟,捐款人数破100;20分钟破500;1小时后,人数已经冲到1500,金额达15万。
“他们……他们怎么这么热情?”李薇看着数据,眼眶突然红了。她做了多年艺人运营,见过粉丝为流量明星氪金打榜,却第一次见粉丝为“历史短剧”自发众筹,不为偶像的颜值,只为支持一份文化坚持。
苏澈的手机响了,是林晓打来的,她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:“苏老师,您别担心钱的事,我们一定能凑够!刚才有个粉丝姐姐说,她是做会计的,愿意免费帮我们记账,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短剧中;还有个粉丝是做道具的,说能免费提供东汉铠甲的复刻图纸……”
挂了电话,苏澈走到窗边,看着老街瓷坊门口聚集的粉丝——有几个年轻人举着“众筹招商,支持三国”的牌子,正在给路过的人讲解短剧的文化意义;瓷坊老师傅也搬了个小桌子,帮着登记捐款信息,脸上满是骄傲。他想起自己刚穿越时,在漏雨出租屋里抱着旧吉他写《青花瓷》,那时从没想过,会有这么多人因为他的坚持而汇聚在一起。
当天晚上,众筹金额突破30万,捐款人数刚好3000人。林晓把详细的捐款名单和记账表发给苏澈,每一笔100元的捐款后面,都附着粉丝的留言:“愿三国文化被更多人看见”“支持苏老师做有温度的内容”“新人演员加油,我们会追剧的”。苏澈把名单打印出来,贴在工作室的墙上,像一面温暖的旗帜。
第二天一早,奇迹发生了——之前拒绝合作的“星光乳业”突然打来电话,项目负责人语气里满是歉意:“苏老师,我们看到了粉丝的众筹,很受触动。之前我们只考虑受众画像,忽略了历史题材的文化价值和粉丝的粘性,现在我们愿意提供20万赞助,还能在产品包装上印‘《三国:桃园篇》指定乳品’的字样,支持传统文化传播。”
紧接着,“潮牌服饰”也发来消息,一改之前的态度:“我们愿意提供15万服装赞助,还会设计‘三国文化’主题的t恤, proceeds的10%捐给青年原创扶持基金——之前我们只看重流量,现在明白,有粉丝真心支持的内容,才是真正有价值的。”
短短一天内,之前拒绝或犹豫的品牌纷纷跟进,最终招商总额达85万,加上粉丝众筹的30万和工作室的200万预算,短剧的资金不仅完全够用,还能多拿出20万用于后期考据优化。李薇拿着新的招商清单,激动得手都在抖:“粉丝的热情,真的改变了品牌方的想法!他们终于明白,不是只有流量才值钱,文化和真诚更值钱!”
陈舟看着这一切,忍不住感慨:“我拍了一辈子历史剧,第一次见这样的场面——不是资本推动,是粉丝用真心撑起了一部好内容。这比任何流量数据都让我感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