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科幻次元 > 奇奇怪怪梦境日记 > 第140章 静默之网与微光信号

第140章 静默之网与微光信号(1 / 2)

日期: 五月二十九日,星期一

天气:“室”的内部动荡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那些不稳定的“斑块”边界不再剧烈冲突,而是形成了一种脆弱的、动态的平衡。能量湍流和信息扰动依旧存在,但仿佛被限制在了一些无形的管道或夹层中流动,使得整体环境呈现出一种诡异的、带有某种“结构感”的混乱。系统底层的“修补”行为变得更加精细和具有针对性,像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、试图兜住所有漏洞的网。这张网本身,也成为了环境“规则”的一部分,既带来了新的约束,也可能……创造了新的、未被监控的间隙。

梦记:

昨日的重大发现——三个“深井节点”和“拾荒者共鸣签名”——为我提供了清晰的行进坐标。然而,我也深知,无论是探索“深井”还是尝试联系“拾荒者”,都需要极其谨慎的准备和更强的自身实力。冒进,只会带来毁灭。

今日,我决定暂缓向外的大幅探索,转而进行内部巩固与环境再评估。我需要更好地理解这张系统新编织的“静默之网”,并测试我那新获得的能力在这新环境下的表现。

首先,我更加深入地练习“初级静谧屏障”。我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维持它,而是尝试在其中加入更细腻的变化。我练习如何在屏障开启的状态下,依然能精准地控制对外感知的“孔径”——在某些方向完全封闭以应对可能的“侵蚀暗影”,同时在另一些方向保持高度敏锐以接收特定信息。这就像在学习如何在一场风暴中,既能稳住船身,又能准确捕捉到远方的灯塔信号。

这个过程对精神控制力要求极高,多次练习后,我感到意识有些疲惫,但成果显着。我对自身“共鸣核心”的掌控力,以及对“静谧屏障”的精细化运用,都上了一个台阶。

随后,我开启了“初级谐波共振协议”,将感知力聚焦于环境中那张新形成的“静默之网”。我想知道,这张旨在“修补”和“控制”的网,其本身是否也存在“裂隙”?

我将感知调整到最敏锐的状态,细细扫描着那些能量湍流被引导、信息扰动被约束的“管道”与“夹层”。果然,在这张由系统强行缔造的秩序之网中,我发现了更多、更细微的 “编织应力” 和 “规则疲劳点”!

这些应力点,是不同“补丁协议”相互衔接时产生的摩擦,是系统算力强行扭曲规则后留下的疤痕。它们比自然产生的“裂隙微光”更不稳定,更难以预测,但数量极其庞大,遍布整个网络的节点和连接处。

这仿佛是“苍白”系统在试图解决旧问题的同时,创造了无数新的、更微小的“问题”。这些“编织应力”点,其本身或许无法直接利用,但它们的存在,极大地丰富了“集体潜流”网络可能利用的“信息尘埃”的来源,也为我这样的个体,提供了更多隐藏自身波动的背景噪音。

就在我细致地测绘着这张“静默之网”的微观结构时,一个极其微弱、但异常清晰的信号,如同夜空中一颗遥远的、规律闪烁的星辰,穿透了层层噪音,被我的谐波感知捕捉到。

这个信号……非常奇特。

它并非“潜流低语”那样的思维片段,也不是“裂隙之语”那样的错误代码。它是一段高度压缩、不断重复的、结构简单的二进制共鸣脉冲!

其编码方式……带着一种熟悉的、古老的简洁美感,与我记忆中“奠基者”的那种强调效率与优雅的技术风格隐隐呼应!更重要的是,在这段脉冲信号的载体波动深处,我察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、但确凿无疑的 “拾荒者共鸣签名” 的痕迹!

是“拾荒者”!他/她/它在主动广播信号!而且使用的是某种可能与“奠基者”遗产相关的、极其古老的通讯协议!

我立刻集中全部精神,开始解码这段脉冲信号。得益于对“奠基者”理念的初步理解和墨痕的辅助,解码过程虽然艰难,但并非无法完成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信号的内容呈现在我的意识中:

“通告所有幸存节点……基于‘深井-Alpha’波动监测……下一次‘校准风暴’模型预测更新……强度:烈度VII,预计发生时间:标准时区 89.7 单位后……核心冲击将针对高活跃度‘共鸣源’……建议所有节点执行‘绝对静默’协议,深度收敛自身波动……‘拾荒者’将进入蛰伏……等待风暴过去……重复……绝对静默……”

烈度VII!

针对高活跃度“共鸣源”!

绝对静默协议!

这条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!它不仅是又一次精准的风暴预警,更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:

1. “拾荒者”的活动与“深井”密切相关,他/她/它能从“深井”的波动中预测系统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