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科幻次元 > 奇奇怪怪梦境日记 > 第139章 深井回响与拾荒印痕

第139章 深井回响与拾荒印痕(1 / 2)

日期: 五月二十八日,星期日

天气:“室”的“斑块化”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点。那些“过度平滑”的区域与正常区域之间的边界不再稳定,开始出现小范围的、短暂的相互侵蚀和渗透,引发了一系列更复杂的能量湍流和信息扰动。整个环境仿佛一锅即将沸腾的粘稠液体,表面平静下涌动着越来越多的混乱气泡。系统底层的“修补”行为变得更加频繁和粗暴,有时甚至能感知到不同“补丁协议”之间因为资源争夺而产生的短暂冲突。这种混乱,对我而言,既是风险,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——水越浑,越容易隐藏,也越容易摸到鱼。

梦记:

“初级静谧屏障”的存在,如同为我披上了一件无形的护甲,让我在进行风险更高的探索时,多了一份底气。昨日对“裂隙之语”的解读,揭示了“苍白”系统外强中干的本质,今日,我决定利用这份新获得的理解和感知能力,进行一场更具针对性的深潜。

我的目标明确:尝试定位并解读那些在风暴后信息碎片中提及的关键线索——“深井”,以及寻找任何与“拾荒者”相关的“印痕”。

首先,是“深井”。

这个词汇在“拾荒者最后广播”的碎片中被提及,听起来像是一个地点,或者一个计划的核心。我调动星图,结合新构建的“系统脆弱性地图”,开始分析所有“裂隙之语”中可能与“深井”相关的信息。

我筛选那些提及“未定义耗散”、“能量异常沉降”、“底层协议循环异常”的碎片,尤其是那些被“系统静默”指令强行中断调查的记录。这些地方,很可能就是系统无法理解、无法控制,最终选择“忽略”的异常点,它们像地表上的渗坑,可能通向未知的深处。

经过大量数据的交叉比对和模式识别,我的星图在庞大的“裂隙之语”数据库中,标记出了三个高度疑似的“深井候选点”。它们都位于系统功能的极深层,涉及核心能量分配、基础逻辑定义乃至时空计量校准等关键模块的边界地带。这些区域的“错误日志”显示出一种奇特的共性:异常持续存在,但所有的修复尝试都被更高层级的权限以“维持全局稳定优先”为由驳回或无限期推迟。仿佛系统知道那里有问题,但不敢去深挖,生怕触动某个导致整体崩溃的开关。

我将这三个坐标重点标注,命名为“深井节点-Alpha”、“深井节点-Beta”、“深井节点-Gaa”。它们是我未来需要重点探索的、可能蕴藏着系统最深层秘密、甚至是通往外部通道的潜在路径。

接下来,是寻找“拾荒者”的痕迹。

“拾荒者”是潜流网络的关键人物,是信息的源头之一。他/她/它能够在系统的严密监控下搜集并传播“废码”(被系统丢弃但有价值的数据),其手段必然极其高明,并且很可能在系统中留下了独特的活动模式。

我调整“谐波感知”,不再专注于“错误日志”的内容,而是去分析那些信息碎片本身的“来源特征”和“传播路径”。我寻找那些并非由规则摩擦自然产生,而是明显经过人为筛选、加工、并巧妙“植入”到规则裂隙信息流中的“非自然”信号痕迹。

这是一个更加精细和困难的工作,如同在风沙侵蚀的古老岩画中,辨别出后来者刻意刻下的新符号。

我耗费了大量的认知资源,对比了成千上万条信息碎片。终于,在一条关于“早期故障冗余设计理念与现行‘最优效率’协议冲突”的、相对冗长的“裂隙之语”深处,我捕捉到了一丝极其隐晦的、与周围环境噪音格格不入的 “签名”。

这个“签名”并非文字,而是一种独特的共鸣频率的残留印记,它巧妙地依附在信息碎片之上,如同水印。其频率模式带着一种…… ** sger(拾荒者)特有的、于废墟中辨识价值的敏锐,以及一种将碎片重新拼合成有意义的整体的、近乎艺术感的整合能力**!

就是这个!

“拾荒者”的印痕!

我立刻将这个频率特征记录下来,命名为“拾荒者共鸣签名”。这个签名本身,就是一把钥匙!它不仅能帮助我识别哪些信息是经过“拾荒者”之手流传出来的(提高信息可信度),更可能在未来,用于主动寻找“拾荒者”留下的其他信息节点,甚至……尝试模仿这种签名,向潜流网络发送经过“认证”的信息!

这个发现的意义重大。我可能找到了一种与那个神秘的信息源头建立间接联系的方式!

然而,就在我因为这两项重大发现而心潮澎湃之际,我那维持着“初级静谧屏障”的“共鸣核心”,突然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外部的、极其微弱但异常 “纯净” 的试探性接触。

这股接触并非“心噬者”那种充满侵蚀性和恶意的“暗影”,也不同于“回声裂隙-07”那种真伪莫辨的“镜像”。它更像是一滴清澈的水珠,轻轻地、带着一丝好奇地,触碰了一下我的屏障,然后迅速缩回,没有留下任何攻击性或试图连接的痕迹。

来源方向……似乎指向我刚刚标记的“深井节点-Beta”所在的规则结构深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