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时分,考古队的帐篷里飘出泡面味。正伟蹲在文献堆里,假装整理陶罐碎片,耳朵却支棱着听张教授和助手说话。
“……信号确定在回音洞附近,”张教授的声音压得很低,“那几个妖族的杂碎也在往那边赶,明天必须抢先找到入口。”
助手的声音带着点慌:“可蛇脊路真的能走吗?我听说那地方闹过‘山魈’……”
“迷信!”张教授呵斥道,“邙山的灵气都聚在回音洞,只要拿到祭坛钥匙,别说山魈,就是龙族来了也得给我让路!”
正伟悄悄把碎片放进布袋,指尖沾着的泥土蹭到书页上,正好遮住“回音洞”三个字。他突然想起周彤早上塞给他的纸条:“神族在找‘钥匙’,据说能唤醒祭坛下的上古力量。”原来张教授的目标不是考古,是那个传说中的钥匙。
入夜后,周彤借着喂马的由头溜到后山坡。正伟紧随其后,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“我刚才在张教授的帐篷外看到张图纸,”周彤从怀里掏出块炭笔,在石头上画了个简易图形,“回音洞的剖面图,他标了个红点,应该就是入口。”
正伟蹲下身,用手指在地上划:“书里说回音洞有三层,第一层是流沙陷阱,第二层有会发声的石头,第三层……”他顿了顿,想起书里被撕去的最后几页,“最后几页被人撕了,没写清楚。”
“肯定是神族干的,”周彤碾灭手里的炭笔,“他们早就开始篡改文献了。王伯说,五十年前有个老猎户进过回音洞,出来后疯了,只反复说‘石头会说话,门在影子里’。”
两人正说着,山下突然传来争吵声。张教授的声音像炸雷:“谁让你们碰那些陶罐的?!那是标记!”接着是东西摔碎的脆响。
周彤拉着正伟躲到树后,只见几个队员抬着个破碎的陶罐跑出来,罐口刻着的花纹在月光下泛着银光——那是神族特有的“寻踪纹”。“他们在陶罐里藏了定位符,”周彤的声音发沉,“看来张教授根本不信任我们,这些陶罐是用来跟踪的。”
正伟摸了摸口袋里的青铜哨,哨身冰凉。他突然想起王伯的话:“邙山的每块石头都在听,别信眼睛看到的,得信耳朵。”或许,破解回音洞秘密的关键,不在文献里,而在那些“会说话”的石头里。
第二天一早,考古队整装待发。张教授穿着冲锋衣,手里攥着个罗盘似的东西,指针一直指着蛇脊路的方向。周彤扛着把柴刀走在最前面,故意把路带得七拐八绕,时不时蹲下来“找草药”,实则在观察四周的地形。
正伟跟在文献组后面,假装记录陶罐位置,悄悄把刻着寻踪纹的碎片踢到石头缝里。张教授的助手总盯着他,那眼神像黏在背上的胶,甩都甩不掉。
走到半山腰时,周彤突然停住脚,指着前方的崖壁:“从这爬上去就是蛇脊路,教授您看——”她话音未落,张教授手里的罗盘突然疯狂转动,指针撞得外壳“叮叮”响。
“不对劲!”张教授脸色骤变,“妖族的人来了!”
远处传来狼嚎般的嘶吼,助手们瞬间掏出藏在背包里的短刀——那根本不是考古工具,是神族特制的“破邪刃”。周彤突然吹了声口哨,声音像山雀叫,正伟知道,那是“分头行动”的信号。
他猛地推倒身边的文献架,陶罐碎了一地,趁机往崖壁后滚去。周彤则拎着柴刀冲向另一侧,大喊:“这边有捷径!”张教授的注意力果然被吸引过去,带着人追了上去。
正伟靠在崖壁后喘气,手里紧紧攥着《邙山风物志》。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,最后几页的空白处,不知何时多了行指甲刻的字:“影子朝南时,门在第三声钟响里。”
他抬头望向回音洞的方向,阳光穿过云层,在地上投下晃动的树影。远处传来张教授的怒吼和妖族的咆哮,而崖壁的石头缝里,似乎有微弱的钟鸣声在回荡——第一声钟响,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