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人皇归 > 第20章 潜入:考古队的秘密

第20章 潜入:考古队的秘密(1 / 2)

杂货铺后屋的煤油灯忽明忽暗,王伯把两张泛黄的纸拍在桌上,纸角卷得像朵菊花。“这是俺家小子和他媳妇的‘村民证’,照片我找人换了,你们俩先凑合用。”他指腹在“周彤”两个字上蹭了蹭,那名字是用毛笔添上去的,墨迹还带着点潮意,“红马甲刚在镇口设了卡,没证的一律扣下来盘问,你们得混进那个考古队——他们是唯一能光明正大进山的队伍。”

正伟捏着那张临时证件,照片上的自己穿着粗布褂子,脸被涂得发黄,倒真像个土生土长的邙山青年。周彤的证件照片更绝,梳着两条麻花辫,额前贴了片消炎贴,活脱脱村里刚从田里回来的姑娘。

“考古队在哪?”周彤把证件折成小块塞进裤兜,指尖触到藏在里面的青铜哨——那是王伯给的信号器,遇到危险就吹三声长哨。

“在镇西头的破庙。”王伯往灶膛里塞了块松木,火苗“轰”地窜起来,映出他眼角的疤,“领队姓张,听说是什么大学的教授,昨天带着队里的人去山里踩点了,今天才回镇上。他们缺个懂本地历史的‘研究生’和熟路的‘向导’,你们正好顶上。”

正伟的心猛地跳了一下。历史系研究生——这身份和他带的《邙山风物志》简直是天作之合。他快速翻到书里夹着的学生证复印件,那是出发前托同学做的假证,照片是他特意拍的寸照,穿着白衬衫,戴着黑框眼镜,倒有几分斯文气。

“我去应聘研究生,”正伟的指尖在“历史系”三个字上顿了顿,“你当向导,正好互补。”

周彤点头,从墙角拎起个藤编筐,里面装着镰刀和草药——那是她的“道具”。“张教授是神族后裔,”她突然想起什么,压低声音,“我昨天在火车上见过他,戴金丝眼镜,左手无名指有块菱形的胎记,那是神族‘巡山卫’的标记。”

王伯往嘴里塞了片烟叶,含糊不清地说:“那老东西表面上研究邙山古墓,实则在找祭坛的入口。你们俩得小心,神族的人鼻子比狼还灵,尤其是对‘外人’的气息特别敏感。”

破庙的木门被虫蛀得全是窟窿,正伟推开门时,木屑簌簌往下掉。院子里堆着十几个迷彩帐篷,几个穿冲锋衣的人正围着块木板争论,木板上钉着张手绘地图,红笔圈出的区域和《邙山风物志》里标注的古祭坛位置几乎重合。

“张教授在吗?”正伟把学生证递过去,声音刻意放软,带着点学生气的拘谨,“我是师大历史系的研究生,听说您这里缺人帮忙整理文献?”

人群里站起个穿白衬衫的老头,金丝眼镜滑到鼻尖,露出左手无名指上的菱形胎记。他推了推眼镜,目光像扫描仪似的扫过正伟的学生证,又落在他手里的《邙山风物志》上:“你对邙山历史熟?”

“熟的!”正伟翻开书,指着其中一页,“比如这处‘回音洞’,县志里说它‘声传三里,石鸣如钟’,其实是因为洞壁的石英岩能反射声波——”

“有点东西。”张教授突然笑了,皱纹堆成朵菊花,“我们正好缺个懂文献的,明天跟队进山吧,月薪按助教标准算。”

正伟刚松了口气,就听张教授又问:“你认识本地向导吗?我们的向导昨天摔断了腿,正缺人带路。”

“我认识!”正伟立刻接话,余光瞥见庙门口的周彤——她不知何时换了身蓝布褂子,藤编筐放在脚边,手里把玩着片草叶,眼神里带着股野气,活像常年在山里打转的姑娘,“她是我远房表姐,从小在邙山长大,闭着眼都能摸到山顶。”

张教授的目光落在周彤身上,那眼神像在掂量一件物品。周彤突然往地上啐了口唾沫,操着地道的方言骂了句:“这破庙的蚊子比山里的牛虻还毒!”骂完又冲张教授咧开嘴笑,露出两排白牙,“教授要是信得过,我带你们走‘蛇脊路’,比大路近一半,就是得爬段崖。”

“蛇脊路?”张教授的眼睛亮了,“那不是早被山洪冲断了吗?”

“去年冬天我爹用炸药炸开了段新的,”周彤面不改色地撒谎,指指了指筐里的草药,“昨天还去那边采药了呢,路好走得很。”

张教授没再追问,挥挥手让助手登记信息。正伟看着周彤在登记表上写下“周丫”两个字,笔画歪歪扭扭,像小学生写的,心里暗暗佩服——她连伪装的笔迹都准备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