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(1 / 2)

李二为求效率,全用木材构筑,因此耗时不多。

这座近百米的庞然高台突兀矗立,自然引来众人瞩目。

有人知晓虚竹将至,更多则是纯粹凑热闹。

待高台落成,下方已聚集上千民众。

虚竹缓步登台,只见台上置一大鼎,香烟袅袅。

鼎前摆着**,他盘膝而坐,心中却泛起忐忑。

自幼虽居少林,却对佛法钻研不深。

反倒入了九洲道场后,修习魔功进境神速。

如今李二要他弘扬佛法,着实令他犯难。

当初随长孙无忌下山时,老和尚的嘱托言犹在耳,可眼下这局面......

老和尚对他有养育之恩。

他难以推辞。

虚竹望着下方密密麻麻的人群,还有源源不断从长安各处赶来的人们。

心中一横。

虚竹朗声诵出一句响彻云霄的佛号。

阿弥陀佛!

虚竹双手合十,俨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模样。

但这只是外人眼中的虚竹。

唯有他自己清楚,这声佛号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。

论及佛法修为,他恐怕连寻常僧侣都不如。

毕竟他在九洲道场研习的都是修仙法门。

此刻虚竹明白已无退路,只得硬着头皮上前。

手持三炷清香,点燃后闭目插入香炉。

随后盘坐 ** 之上,开始诵念佛经。

他所诵念的 ** ,尽是佛门最基础的入门典籍。

若有稍通佛法之人在场,定会大感诧异。

这位名震九洲、受大唐皇室礼请的高僧,竟只会念诵这等粗浅 ** ?

不过在场多是未曾研习佛法的大唐百姓。

面对这位九洲闻名的得道高僧,众人皆虔诚聆听。

一炷香过后。

虚竹额角渗出冷汗。

他所知的佛经已在这段时间尽数诵完。

此刻脑中空空如也。

他微微睁眼瞥向台下众人。

虚竹明白此刻绝不能停下,否则岂不让佛门蒙羞?

高台下方早已人头攒动。

放眼望去,聚集的百姓何止数千。

四面八方仍有民众不断涌来。

若此时中断讲经,传出去定成笑柄。

犹记珷珰山上。

少林禅宗已颜面尽失。

此番方丈派他前来弘法,用意再明显不过——

正是要重振佛门威望。

此刻断无中止之理。

虚竹心知肚明,周身真气暗自流转。

皆因他清楚。

若再讲些粗浅佛法。

众人必不买账。

他那锐利目光早已察觉,人群中已现不耐之色。

这说明方才所讲经义已被识破。

若不显露真章。

恐难平息众人躁动。

虚竹气息渐趋玄奥。

无形真气竟引动天象,金云聚于头顶。

佛光普照间,僧人合掌而立。

宝相庄严更胜从前。

当 ** 再度响起时。

天地忽生异变。

梵唱声中香烟缭绕。

虚空绽放朵朵金莲。

整座长安城顿显祥瑞之兆。

台下百姓皆瞠目结舌。

难以置信地望着高台。

这般神异景象。

对寻常百姓而言实属平生仅见。

怎会有这般奇异景象?

虚竹见众人神情,暗自松了口气。

唯有他心知肚明——

这漫天异象,不过是他以苦海灵气强行催动而成。

然而佛法终有穷尽时。

那粗浅的入门 ** 他已反复诵念两遍。

此刻再度陷入无经可念的窘境。

虚竹明白,众人这般反应全因天象变化而起。

既然如此,何须再论佛法?倒不如......

心念既定,虚竹再不迟疑。

横竖这些俗客不通佛理,只需道几句玄奥之语,再引些惊人天象——

镇住众人便罢。

霎时间,虚竹忆起昔日在九洲道场所悟玄机。

天际金云骤散,滚滚黑雾翻涌而来。

雷蛇窜动,电光裂空,景象愈发骇人。

但这般变化尚未终结——

虚竹周身清圣之气尽褪,缕缕黑雾自七窍渗出。

魔气如潮蔓延,不消片刻竟笼罩整座长安城。

若在平日,百姓见此异状早该四散奔逃。

此刻却似着了魔般,痴立原地。

数万道目光死死钉在虚竹身上。

那滔天魔焰中,仿佛蕴着摄人心魄的诡秘力量......

***************

太极殿内,李二正批阅奏章。

连日安眠令他气色红润,眼角笑纹又深了几分——

自那白衣僧人入长安,天子夜夜酣睡至今。

与长孙无忌密议过后,

他的心情格外舒畅。

只要将虚竹掌控在手,

他便高枕无忧。

大唐,亦能安稳无虞。

陛下,大事不妙!

一道尖细的嗓音骤然响起。

李二的面色霎时阴沉。

他冷冷盯着惊慌失措的太监:何事如此失态?

方才稍得安宁,

此刻竟来报忧?

这不是存心添堵么!

陛下,虚竹大师......他并未宣讲佛法!

太监上气不接下气地禀报。

李二闻言一怔,

随即快步向外走去。

这一看不要紧,

眼前的景象令他骇然——

哪里是什么佛门 ** ,

分明是魔气肆虐长安城!

究竟怎么回事?

李二惊问身后太监。

如今长安城内高手寥寥,

若真是魔道来袭,后果不堪设想!

回陛下,此乃虚竹大师开坛所致。

太监答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