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生鲜区离门口近是好事,但能不能把那些包装精美的水果和有机蔬菜放在更显眼的位置?我们要引导消费升级。”
“我观察了一下,下午三四点人流量最小,是不是可以考虑在这个时段推出一些特定的折扣或者免费试吃活动,把人气拉起来?”
他提出的建议往往角度刁钻,却又直指核心。贺兰英起初只是觉得儿子关心家里生意,听着好玩,但越听越觉得有道理。她发现陈诚的眼光非常毒辣,总能发现一些她习以为常、却实际影响效率和体验的细节。母子俩常常在店里一边巡视,一边低声讨论,一个虚心求教,一个倾囊相授,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亲密。陈诚也在这种陪伴和实践中,将自己超越时代的商业理念,一点点灌输给母亲,为她未来执掌更庞大的“精品店”事业打下基础。
与在母亲身边的话痨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陈诚与父亲陈向生的交流,则呈现出另一种画风。
陈向生作为在部队大熔炉里锤炼多年,又经历过战场生死考验的老兵,性格内敛而沉稳,话语极少。他习惯用行动和观察来表达情感。每天下班回家,他通常会坐在沙发上,泡上一杯浓茶,看看新闻联播和军事报道,偶尔会问陈诚一两个关于国外见闻或者行业现状的问题,但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听。
陈诚发现,父亲虽然很少主动开口,但每次他和母亲讨论超市经营或者未来规划时,父亲看似在看报纸或电视,实则耳朵一直竖着。当陈诚说到某些关键点,比如强调“食品安全是底线”、“品牌信誉千金不换”、“管理团队是企业筋骨”时,父亲端着茶杯的手会微微停顿,或者不易察觉地点一下头。这种沉默的认可,比任何夸赞都让陈诚感到有价值。
有时,陈向生也会在极短的对话中,展现出他洞察本质的能力和那种属于军人的、略带“臭毛病”的直接。
一次晚饭后,陈诚聊起即将注册的影视公司,提到可能会遇到一些行业内的复杂关系和潜规则。陈向生安静地听完,只是喝了一口茶,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不管外面多复杂,守住本心。做事,就跟打仗一样,目标要明确,底线要清晰,其他的,都是战术问题。” 一句话,仿佛拨云见日,让陈诚纷乱的思绪瞬间清晰。
还有一次,陈诚略带得意地说起自己如何婉拒了陈凯歌和王京花,觉得自己处理得很成熟。陈向生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,语气平淡却有力:“树大招风。你现在是棵好苗子,但还没长成参天大树。该低调时要低调,有些风头,不出也罢。心里有杆秤,知道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比会拒绝更重要。”
这些话,往往在不经意间说出,却如同重锤,敲打在陈诚心上。他明白,这是父亲用他特有的方式,在向他传递历经风雨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。这种交流,无需多言,却深沉有力。
临近年关,家里也愈发忙碌起来。置办年货,打扫房屋,准备年夜饭。陈诚也撸起袖子帮忙,贴春联,挂灯笼,感受着浓浓的年味。弟弟陈赟更是兴奋得像只猴子,屋里屋外地窜。
除夕夜,一家人围坐在丰盛的餐桌前,窗外是零星的鞭炮声(此时还未全面禁放),电视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预热节目。看着父母脸上满足的笑容,听着弟弟叽叽喳喳的吵闹,陈诚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幸福感。这平凡的、充满烟火气的日常,正是他前世奔波忙碌中最为渴望,今生拼力也要守护的温暖。
他知道,这样的宁静是短暂的。过完年,他将重返北京,面对《情满四合院》的开机、《电锯惊魂》的后期与发行、影视公司的注册、以及与特朗普那边更深入的合作……一场场硬仗在等着他。但此刻,浸润在家的温暖与亲情中,他汲取着无尽的力量。他的根在这里,无论未来飞得多高多远,这里永远是他可以停靠和充电的港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