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其次,是叙事动力与悬念的削弱。”陈诚继续深入,“影片采用了多视角叙事,这本是增强悬念的好手法。但或许是因为主题先行,故事的最终走向和人物的最终命运,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‘天下’的理念所注定。这导致中后段,当秦王拆穿无名的谎言,故事的核心悬念——‘杀还是不杀’——其实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张力,更多的是在等待一个已知的、充满悲壮美学的结局降临。观众的‘爽感’ 和 ‘期待感’ ,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有所流失。”
他开始引入一些后世更为常见的剧作概念:“如果让我来设想改进,我可能会在保留核心主题和视觉风格的前提下,尝试强化人物的个人欲望与宏大理念之间的挣扎。比如,让无名对秦王的仇恨更具体、更个人化,让他在‘小家之仇’与‘大家之和平’之间的抉择更加痛苦和撕裂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,似乎很早就被残剑的理念所说服。”
“同时,可以增加一些更生活化、更能建立人物真实感的细节。哪怕只是几个镜头,几句台词,让人物除了‘侠’的身份之外,还有一些普通人的烟火气,这样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,让他们的牺牲显得更有分量。”
“在叙事节奏上,或许可以在中间部分埋下一些更具不确定性的伏笔,让观众直到最后时刻,都对无名的最终选择保有一丝猜疑,从而维持更强的叙事吸引力。”
陈诚侃侃而谈,将他后世见识过的无数优秀影片在人物塑造、情感锚点、叙事节奏和“爽点”设计上的精髓,融汇到对《英雄》的分析中。他提到的“代入感”、“情感锚点”、“人物弧光”、“叙事钩子”等概念,虽然在后世的编剧理论中常见,但在2002年的课堂里,却显得格外新颖和具有穿透力。
他不仅指出了问题,还提出了具体、可操作的改进方向,听起来并非吹毛求疵,而是真正立足于如何让这部本就优秀的作品,在艺术性与大众共鸣之间找到更完美的平衡点。
教室里鸦雀无声,同学们都听呆了。他们原本只是觉得电影好看或者有些地方“不太得劲”,但从未像陈诚这样,将其剖析得如此层层递进、有理有据。
王劲松老师也愣住了。他原本只是想听听陈诚有什么独特的见解,引导一下课堂讨论,没想到陈诚直接给他上了一堂信息量巨大、视角刁钻又极具说服力的“高级剧作分析课”。这小子不仅看到了表层的美学,更洞悉了叙事内核与观众心理之间的微妙联系,其观点的成熟度和前瞻性,完全超越了一个大一学生的范畴!
半晌,王劲松才回过神来,看着陈诚,脸上表情复杂,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,又有着发现瑰宝的欣喜,最终化作一句带着调侃和由衷感叹的话:
“好家伙!陈诚啊陈诚……我让你起来补充两句,你倒好,直接给我、给在座所有同学,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啊!”
他摇着头,语气充满了赞叹:“你这番分析……角度刁钻,见解深刻,而且听起来还真他娘的有道理!连‘代入感’、‘情感锚点’这些词儿都整出来了……你小子,平时到底看了多少东西,琢磨了多少啊?”
“哗——!”王劲松老师这句极高的评价,瞬间点燃了整个教室。同学们看向陈诚的目光,充满了敬佩与惊叹。之前或许还有人因为他突然的成名而心存些许微妙想法,此刻,却不得不为他在专业领域展现出的惊人深度所折服。
朱亚文在底下偷偷冲陈诚竖了个大拇指,嘴型无声地说:“老陈,你丫真行!”
陈诚被老师夸得有些不好意思,连忙谦虚道:“老师您过奖了,我就是胡思乱想,瞎说几句。”
“你这可不是瞎说!”王劲松正色道,“你这是真正用编剧和导演的思维在看电影!同学们,你们都听到了吗?看电影,不能光看热闹,更要看门道!技术很重要,美学很重要,但最终,故事如何讲得动人,人物如何立得住,情感如何传递得精准,这才是我们作为创作者需要终身研习的功课!”
这堂原本计划中的《英雄》拉片课,因为陈诚这一番“超纲”的精彩论述,被推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。它不仅让同学们对《英雄》有了更立体、更辩证的认识,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叙事力量与观众心理的种子。
课后,王劲松特意把陈诚留了下来,眼神中充满了探究与期待:“陈诚,你这些想法……非常宝贵。老师,现在是非常期待你的《情满四合院》会拍出这样的效果来,我等着看你的成品,看看你是怎么把你今天说的这些理论,实践到你的作品里的!”
陈诚郑重地点了点头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堂拉片课的结束,更是他作为创作者身份,在专业领域内,第一次真正赢得了权威的、毫无保留的认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