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英雄》上映后引发的热潮,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每一个角落,自然也毫无例外地席卷了北京电影学院。媒体上铺天盖地是赞誉之词,“视觉革命”、“国产大片里程碑”、“东方美学极致盛宴”等头衔毫不吝啬地加诸其上。票房数据更是节节攀升,不断刷新着记录,以一种蛮横的姿态向市场宣告着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时代的来临。
校园里,关于《英雄》的讨论持续升温,从食堂到宿舍,从排练厅到图书馆,几乎人人都在谈论那绚烂至极的色彩、那气势恢宏的场面、那充满哲思的台词。在大部分师生眼中,这无疑是一部成功的、甚至是伟大的作品,其开拓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可能存在的任何瑕疵。
然而,在这片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声中,那天晚上陈诚在影院外那番关于“形式大于内容”、“叙事符号化”的冷静剖析,却像一颗悄然埋下的种子,在少数亲耳听闻的同学心中悄悄发芽,引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这股思考的暗流,很快被敏锐的王劲松老师捕捉到了。这天,表演系的拉片课,王劲松竟然抱来了一台相对笨重的播放设备和一本厚厚的、贴着“内部参考”标签的《英雄》录像带。
“都安静一下,”王劲松站在讲台前,目光扫过底下瞬间变得兴奋的学生们,“知道你们最近都在聊《英雄》,今天我们就专门拿出一堂课,来拉一拉这部片子。”
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和期待的低语。能在大银幕之外,以专业的角度细细品味、逐帧分析这部现象级作品,对这群未来的电影人来说,无疑是极佳的学习机会。
影片在教室里再次播放。不同于影院里沉浸式的体验,在拉片课上,灯光并未完全熄灭,大家带着笔记本,目光更加专注和挑剔。王劲松会不时按下暂停键,点评某个镜头的构图、某种色彩的象征意义、某段武打设计的意境。
当影片进行到无名与残剑、飞雪在水上亭台中意念交锋那段,极致写意的画面再次引来赞叹时,王劲松却再次按下了暂停键。画面定格在梁朝伟与张曼玉那充满悲剧美感和符号意味的脸上。
王劲松转过身,目光在教室里逡巡,最后落在了坐在后排,正认真做着笔记的陈诚身上。
“陈诚,”王劲松点了他的名,语气平和却带着引导的意味,“我听说,你之前和同学们讨论时,对这部片子有一些……不太一样的看法?”
瞬间,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陈诚身上。有好奇,有期待,也有几分看热闹的心态。
陈诚放下笔,站起身,他知道这是老师在有意识地引导讨论,也是对他专业眼光的一次考验。他整理了一下思绪,态度谦逊但语气清晰地开口:“王老师,我认为《英雄》在视觉美学和工业水准上的成就,是划时代的,毋庸置疑。张艺谋导演用色彩讲故事、用画面营造意境的能力,登峰造极,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揣摩。”
他先肯定了优点,这是讨论的基础。王劲松点了点头,示意他继续。
“但是,”陈诚话锋一转,目光也投向定格的屏幕,“如果跳出纯粹的技术和美学欣赏,从一个更偏向于叙事和观众共情的角度来看,我觉得这部电影或许存在一些可以探讨和改进的空间。”
教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专注。
“首先,是人物的符号化与情感疏离。”陈诚开始阐述他的观点,“影片中的主要人物,如无名、残剑、飞雪,他们更像是‘天下’、‘和平’、‘牺牲’这些宏大理念的承载者,而非有血有肉、有七情六欲的个体。他们的行为动机很大程度上服务于主题阐述,而非源于自身鲜活的性格和情感逻辑。这就导致,观众可能会惊叹于他们的大爱,却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,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代入感。”
他举例道:“比如残剑与飞雪的爱情,悲剧性很强,画面极美,但他们的爱恨纠葛,似乎总隔着一层哲学的薄纱,少了些世俗的、能挠到人心痒处的具体细节。观众更像是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、关于爱与牺牲的寓言,而不是在体验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。”
王劲松听着,手指无意识地在讲台上轻轻敲击,眼神中流露出思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