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 这怎么行?(1 / 2)

这让他始终能记住自己的核心目标——围绕农业与土地打造产业格局。

这才是最关键的事情。

高育良语气郑重地说:“同伟,你别小看自己的影响力。”

“只要你开口说句话,汉东省上下都会认真对待。”

“你可是财神爷啊!”

祁同伟叹了口气:“老师,我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不少了。”

高育良沉默了。

祁同伟创造的岗位真的不多吗?

太多了!

农业示范区里,几乎所有从事耕作的人员,都是他安排的。

丰收集团的业务规模相当庞大,一笔订单,可能就得整个小桥镇的农民齐上阵才能完成。

根据高育良掌握的资料,如今祁同伟已经和流水县——也就是现在的示范区范围内所有农户,签订了供销合作意向。

最初推广并不顺利。前年他建议大家种洋葱时,有些人就不愿意干。

结果呢?他们成了大家口中的反面教材。

有了这些前车之鉴,丰收集团再跟农户谈合作时,他们几乎没有犹豫就签了字。

其实不只是示范区,在全市范围的农村,丰收集团都已经开始推广这种合作模式。

这么一算,提供的岗位数量自然也水涨船高。

但即便如此,想靠祁同伟一个人来扭转人才流失的局面,几乎不可能。

说到底,农业城市很难留住工业人才。

这不是吕州的问题,全世界都一样。

祁同伟认真地说:“老师,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,毕竟咱们是农业城市,不是工业强市。”

“真正能带动就业的,还是工业。”

“丰收集团围绕土地做文章,能保证农民有稳定的收入,这已经是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。”

高育良并不服气:“你不是还掌握不少技术吗?”

祁同伟也不否认:“这点没错。”

“但咱们这里,确实不适合发展大型工业。”

“这一点,您心里清楚。”

高育良有些激动,脸都涨红了:“那你说说,适合发展啥?”

祁同伟摊了摊手:“旅游业、服务业、高精尖制造……”

“比如芯片。”

“或者就是组装类的工厂。”

“要真是上大型工业,问题就多了。”

“我们有耕地保护的底线,还要确保粮食安全。”

高育良苦笑着摇头:“我要求也不高。”

“就想在市区里建几座工厂。”

祁同伟差点被这话呛到:“老师,咱们好歹也是文化人,怎么今天说话有些掉档次呢?”

“生产一个产品,可不是只做单一零件就完事了,这是一个系统工程。”

“得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合。”

“每个工厂也不可能像我造汽车那样,什么都自己来,那不仅效率低,而且浪费巨大。”

“最根本的问题是,这种模式根本不划算。”

“要想产品有竞争力,除了质量,价格才是最关键的。”

“或者说,是最核心的要素。”

现在的东大,人们买东西从来不是挑贵的买,而是图实惠。

是他们不愿意花钱吗?不是,是没钱。

别说东大了,世界上哪个国家,哪怕是发达国家,一旦经济低迷,大家也都转向了消费降级。

以曰本为例,在经济低迷时期,卖得最好的是优衣库,而不是什么高端品牌。其实它的路线就是薄利多销,跟7-11便利店一样,走的是亲民路线。

高育良的脸色变幻不定,一旁的郝文看得心惊胆战。

过了好一会儿,知府大人才低声问道:

“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?”

祁同伟实话实说,

“吕州这种农业重镇,走代工组装的路子是可行的。”

“把各个地方的配件集中起来,统一组装,赚的是劳力钱。”

高育良显然不太认同:“这能赚几个钱?”

祁同伟听了有些无语:“老师,您知道一家大型代工厂鼎盛时期能养活多少人吗?”

高育良不以为意地说:“最多上万人吧?”

祁同伟忍不住笑了:“您胆子再放开点!”

“哪止一万人!”

“二三十万都很平常!”

高育良惊了一下:“真的?”

祁同伟认真地点头:“当然是真的。”

高育良激动得脸色都红了:“同伟啊,你什么时候在吕州建组装厂?”

祁同伟一脸疑惑:“老师,是谁跟您提这事了?”

高育良也不遮掩:“还能有谁?”

“汉东其他十二个地市的领导!”

“这两天电话都快打爆了……”

祁同伟纳闷:“他们打电话给您干嘛?又不是业务往来?”

高育良有些恼火:“什么业务?他们一个个都想把你手里的项目引进他们那儿去!”

祁同伟笑着摆手:“我是农业示范区的主任,我能往哪跑?”

高育良叹口气:“他们不是要你人,是要你的资金和资源。”

“特别是京州和姑苏那边,这两天一天打好几个电话,平时也没见他们这么积极,真气人!”

钟小艾在一旁不解:“高老师,这有什么好生气的?”

高育良一脸怒意:“他们说吕州是农业大市,不适合搞工业,在这办厂纯粹浪费资源!”

“我能忍?”

钟小艾好奇:“那您是怎么回应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