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 这怎么行?(2 / 2)

高育良语气不善:“我能怎么回应?”

“我直接不接电话了!”

“一个个还敢笑话我。”

“难道吕州就真站不起来?”

“同伟,你可得帮我顶住啊!”

“你也知道咱们十三个地市之间的竞争有多激烈,出了门,没人认咱们是老乡!”

祁同伟听得直摇头。

在汉东,你要跟人提“老乡”?

你想什么呢?

他跑业务去过二桥镇,人家那边三里地算老乡,也就是本村加隔壁村。

再远一点,都算外乡人。

这哪儿能算得过来?

前段时间丰收集团要扩张,祁同伟想着先把吕州其他县带动起来,好歹是同一个地市。

结果易学习不同意,坚持要先把示范区做扎实,再谈其他。

连本地干部都这样想,更别说其他人了。

按理说祁同伟也差不多,但他前世一直在京州,重生后还是在京州,老家又是金沙县……自然少了那份乡土情怀。

高育良神情愈发坚定:“吕州是农业大市,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,我们也不能否认。”

“但我们不能接受他们居高临下的嘲笑。”

“谁说农业就不能做大做强?”

祁同伟点头附和:“农业当然可以做强做大……但从实际情况看,农业产值的天花板比工业低。”

“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不如工业多。”

“这是客观现实。”

高育良皱起眉头:“那你这边是什么情况?”

祁同伟坦然回答:“我们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,现代化农业本身就融合了一定的工业元素。”

“农业要现代化,必须依靠工业的带动。”

“我们只是先走了一步。”

高育良关切地问:“那这种模式能不能持续?”

祁同伟笑了笑:“我们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。”

高育良这才松了口气。

祁同伟继续说道:“根据我们的规划,一旦丰收集团完成布局,农民的收入就会相对稳定。”

高育良一怔:“稳定?”

祁同伟点点头:“对,现在农民一年收入大概四五千元。”

“等项目全面铺开后,年收入能到两三万。”

“和工厂打工的比,一年也就少个一两万。”

高育良瞪大了眼睛:“真能有这么高?”

祁同伟摸了摸后脑勺:“高么?”

钟小艾笑眯眯地回应:“师兄,真的挺高的。”

“京州市一般市民一年也就挣个三四千……”

祁同伟摆摆手:“不能这么比!”

“咱们得按集团内部的算法来。”

“你说那踏板车厂,今年工人的工资大概是多少?”

钟小艾思索了一下,答道:“应该不低,估计能拿到一万左右。”

高育良一脸惊讶:“怎么会这么多?”

普通工人月薪才三四百,突然冒出来个年薪一万,简直像天方夜谭!

钟小艾解释说:“老师,踏板车行业太火了。”

“我们谁都没料到需求会这么大,现在订单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台!”

“大家加班加得不少。”

加班累不累?

当然累!

愿不愿意加班?

谁愿意啊!

但小桥科技真的给加班费!

三倍工资,谁能拒绝?

再看看别处,不少工厂工资都拖了几个月!

那这样多加点班不是挺好吗?

原本一个月三四百,加上加班,直接干到八九百!

几乎翻了一倍!

这还是三家公司统一协调后的结果。

这点加班费,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。

但也不能天天让员工加班。

时间一长,连休息时间都没有,就和社会脱节了。

要想长期发展,就得安排好工人的节奏,不能竭泽而渔。

想要提高劳动效率,除了钱到位,还得让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。

不然,干脆别搞了!

还有一段小插曲。

三家公司刚宣布限制加班的政策时,差点引发工人抗议。

工资准时发,还发现金,各种福利齐全,还有年终奖。

大伙儿简直把厂子当家一样看待!

老一辈的工人觉得,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热火朝天的年代。

一听说不让加班了……这怎么行?

工会主任直接找赵瑞龙理论,差点被赵公子骂个狗血淋头。

这事儿最后怎么平息的?

赵公子搬出《劳动法》,在职工大会上讲得头头是道,才算是稳住了局面。

也算是奇闻一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