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逆天改命祁同伟,无限进步! > 第140章 自我反省、保持清醒才是正道

第140章 自我反省、保持清醒才是正道(2 / 2)

祁同伟随口说道:“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,让他们不再被土地紧紧束缚。”

“很多人都选择到城里打工去了。”

“在江淮和中原两个省份尤其明显,咱们吕州也有不少人去了京州、姑苏和松江。”

自古以来,东大的职业都是世袭的。

你父亲做什么,你多半也会做什么。

这种状况直到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后才有所改变。

但从那以后,基本上就没再发生太大变化。

明清时期实行的军户制度更是将这种体制彻底固化,即使到了现代也变化不大。

顶工制度其实就是两千多年来的一种延续。

直到改革开放之后,这种传统才真正被打破。

农民可以离开土地自由流动,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,也自然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。

虽然这种机会并不大,但因为基数庞大,所以还是有不少农民最终变成了新市民。

如今,祁同伟仅仅通过一个数据,就察觉到了这股社会潮流的到来。

高育良问道:“你觉得这是好事还是坏事?”

祁同伟思索了一下说:“从国家层面来说,这是件好事。但对那些离乡背井去打工的农民来说,未必轻松。”

“想赚钱,就得离开父母,或者离开自己的孩子……”

“对当地的地方正府来说,也不见得是件好事。”

“无论什么时候,人口都是最核心的资源。”

“如果大家都往外跑,就容易造成‘空城’的现象。”

“不过,这话说得有点远了。”

高育良神情认真地说:“不,一点都不冤,你的提醒非常关键!”

“我们吕州可是农业大市,如果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产业,很可能会被周边城市把人都吸走了!”

高育良看着祁同伟的眼神里透着一丝复杂。

他没想到祁同伟能看得这么深,这么远。

去年他一直在处理宁家的事,直到今年才开始着手之前搁置的工作。

他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,但始终没想明白。

直到和祁同伟谈过之后,才突然意识到,那种不对劲其实就是吕州正在慢慢“空心化”。

其实道理很简单,吕州的农民在家门口挣不到钱,只能外出谋生。

而汉东省的人打工,不是去京州,就是姑苏,或者松江。

这几座城市几乎把汉东各地的人才都吸引走了。

再远的地方?

汉东人压根就不感兴趣!

毕竟祖祖辈辈都在这里,松江已经是能接受的极限距离了。

祁同伟解释说:“这其实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自然现象。”

“就拿我们二王村来说,能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,一方面靠大家的努力,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小桥镇甚至整个流水县的支持。”

“可以说,二王村几乎集中了全镇的劳动力。”

“对周边的村子来说,二王村就是一个巨大的‘吸盘’。”

“但这种‘吸盘’效应和大城市吸引人口是不一样的。”

“因为从流水县到二王村打工,离家很近。”

“哪怕周末都能回家看看。”

“要是去外地打工,那就完全不同了。”

“别说每周回去,就算一年都难得回一次。”

高育良连连点头:“农民确实不容易啊!”

“我们吕州可不能变成空城。”

“同伟,就靠你了!”

祁同伟一脸疑惑:“老师?”

高育良双手交叉放在桌上,神情认真地说:“刚才的谈话,我总结出了两点。”

“第一,农民外出打工是大势所趋。”

祁同伟点头:“对那些不甘于现状的农民来说,打工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选择。”

“虽然能多赚点钱,但代价也很明显,就是和家人分离。”

高育良表示赞同:“如果我们不能给农民提供更好的选择,他们就会被松江、京州、姑苏这些大城市吸引走。”

祁同伟完全认同:“确实如此。”

高育良一拍大腿:“要想留住人,唯一的办法就是创造就业机会,让农民在家门口或者附近就能找到工作。”

祁同伟苦笑着说:“老师,我明白您的意思。”

“但丰收集团目前也没办法吸纳那么多人啊。”

高育良一挥手:“你这不是没用心!”

“你手里有那么多技术,随便拿出一样,都能让人眼前一亮。”

“现在空调可是热销产品,价格也不低。”

“不过,经营空调的厂商数量有限。”

“要不,你从这个方向考虑一下?”

直到此刻,高老师才终于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
祁同伟忍不住笑了笑,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:“老师,您也太高看我了吧?”

吕州这么大的地方,他得创办多少家企业,才能把人才都留下来?

祁同伟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,他并不缺乏自信,但也不是盲目自信的傻瓜,他从不主动找麻烦。

每天自我反省、保持清醒才是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