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其是那些极其脆弱的有机质文物,考古队几乎束手无策。”
“丝织品的悲剧: 地宫内恒温恒湿、近乎无菌的环境,保护了那些华美的龙袍、刺绣、锦缎。
然而,一旦被取出,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、水分、光线和微生物,
这些历经三百多年的丝织品在短短几分钟到几小时内,就开始迅速变色、发脆、碳化、碎裂!
那些原本色彩斑斓、栩栩如生的‘缂丝十二章衮服’、‘刺绣百子衣’等绝世珍品,几乎是在人们的眼前化为了灰烬或一堆无法辨认的碎片!
后来尝试用当时认为先进的‘聚乙烯醇’等化学试剂进行加固,反而加速了它们的劣化。”
“ 打开棺椁后,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、头发、衣物以及棺内填充的香料等,同样因为环境的剧变而迅速损毁。
原本可能保存尚可的遗体和贴身物品,很快腐烂、变形,失去了大量宝贵的历史信息。”
“一些漆木器因失水而干裂变形。一些书画卷轴在展开时碎裂。甚至有些金属器皿也因为清理方法不当而留下了损伤。”
“可以说,定陵的发掘,在打开一座文化宝库的同时,也亲手毁掉了这座宝库中相当一部分最璀璨的明珠。
那种眼睁睁看着珍贵文物在眼前消逝的无力感和痛心,成为了那一代考古人心中永远的痛。”】
天幕之下,一片寂静。
无论是帝王将相,还是文人百姓,都被这巨大的反差和损失所震撼。
【嬴子慕最后总结道,语气沉重而坚定:“定陵的发掘,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、付出了惨痛代价的实践。
它的教训是血淋淋的。自定陵之后,中国的考古学界和政府都深刻认识到,在技术条件和保护手段尚不成熟的情况下,
主动发掘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,是一种极其短视和冒险的行为,其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是永久性的。”
“因此,‘保护为主,抢救第一,合理利用,加强管理’ 成为了后世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。
‘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’ 也成为了中国考古界一条不成文但被严格遵守的铁律。”
“所以,永乐大帝,还有各位皇帝陛下,” 嬴子慕的目光仿佛扫过所有时空的帝王,
“从这个角度来说,正是明神宗朱翊钧定陵的这次悲剧性发掘,以及它所带来的深刻反思和制度确立,
才最终保住了包括您长陵在内的,所有未被发掘的帝王陵寝,让它们得以继续在地下沉睡,免受打扰。
他,确实是以一种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方式,‘挡了灾’。”
嬴子慕讲述完毕,海南套房里安静下来,只有窗外的风雨声依旧。
对于一个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皇帝,嬴政真觉得嬴子慕嘴下留情了,没把万历最后的骸骨的结局说出来。】
而历朝历代,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。
愤怒如朱翊钧,在极致的愤怒和羞耻之后,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丝荒谬的宿命感。
难道这是老天对他多年不上朝的惩罚吗?
庆幸如朱棣、朱高炽,那份庆幸中也掺杂了复杂的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