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赤火汉末魂 > 第550章 以子之矛

第550章 以子之矛(2 / 2)

按照旧例,这等会议不过是走个过场,官府提出数额,乡绅附和,所谓的“民意代表”唯唯诺诺,最终负担终究层层转嫁到最底层的农户与工匠身上。

然而,今日的气氛却有些异样。当郡守抛出了加征三成赋税的方案后,预想中的一致赞同并未出现。

堂下那些来自各县、穿着粗布衣衫的“民意代表”们,并未像以往一样惶恐低头,而是相互交换着眼神。

最后,一位来自沮县、曾在“讼师新衣”事件中露过面的老者,缓缓站起身,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文书。

“郡守明鉴,诸位明公,”老者声音沉稳,带着田间劳作留下的沙哑,却无半分怯懦,“加征赋税,关乎民生,亦关乎边境安定。我等小民,非是不知大局,然据我等核算,加征三成,恐超出民力所能承受之极限,非但于国无益,反可能激起民变,动摇边境根基。”

此言一出,满堂皆惊。郡守眉头紧锁,几位县令面露不悦,乡绅们则交头接耳,难以置信。

老者不慌不忙,展开手中文书:“此乃我等根据各村‘夜学’所授算法,联合核算之《陈情表》,请郡守与诸位明公过目。”

文书被恭敬地呈上。郡守展开一看,瞳孔微缩。这绝非寻常哭穷喊冤的状纸,而是一份数据翔实、逻辑严密的“议案”。

里面详细列举了郡内各县近三年的平均亩产、农户收支、工匠营收、现有赋税种类及数额,甚至参考了北疆赤火公社流传出来的一些初级统计方法。表格清晰,数字确凿。

更重要的是,文书的后半部分,并非一味反对加税,而是提出了一个经过详细测算、更低但论证其更具可持续性的税率方案——仅加征一成半。

论证的核心围绕着“培养税源”与“保障边境人力”:方案指出,过高的税负将导致农户破产、工匠逃亡,最终税基萎缩,边境兵源及后勤民夫亦将枯竭;而维持较低税率,则能保民生、稳生产,从长远看,朝廷获得的实际税收总额反而可能更高,边境也能有持续稳定的兵民支持。

“此表……是何人所为?”郡守压下心中震动,沉声问道。他难以相信,这些泥腿子能拿出如此专业的分析。

老者坦然道:“乃各村识字班学员,依据军师推崇的《九章算术》与《蜀科》精神,共同核算所得。我等小民,亦知‘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’之理,唯愿以可行之策,既解朝廷燃眉之急,亦保我等着衣吃饭之根本,方能长久为军师、为大汉效力。”

这番话,滴水不漏,既抬出了诸葛亮推崇的学问和法律,又表明了“忠君爱国”的立场,将诉求包装成了更具建设性的“国策建议”。

堂内陷入一种微妙的寂静。郡守与几位县令低声商议,乡绅们则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——这些贱民,竟然开始和他们“算账”了!而且算得如此精明!

最终,在激烈的讨价还价和郡守基于稳定与“民意”压力的权衡下,官府被迫采纳了一个介于原计划与百姓方案之间的税率——加征两成。

虽然未能完全达到目标,但对于这些曾经的“沉默羔羊”而言,这已是破天荒的胜利!他们第一次,不是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参与,并实质性地影响了关乎自身命运的决策!

蜀汉百姓通过“借力打力”的诉讼、“釜底抽薪”的工坊暗记、“暗度陈仓”的夜学启蒙、“以子之矛”的合法上书,到这最终的“积微成着”,他们将诸葛亮为了维护统治而不得不留下的政策缝隙,顽强地钻探成了一条通往权利意识的狭窄道路。

他们争夺到的,不仅仅是几成租税、几分赏钱,而是在这持续不断的斗争中,初步获得了参与规则制定、与统治者进行博弈的权利。

“民心”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被争取、被怜悯的对象,开始主动地、有组织地展现出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的雏形。

权利的获取,并非总是源于尸山血海的瞬间革命。

在某些历史夹缝中,当统治者出于自身需要(如争霸、维稳)而不得不做出“重法度”、“恤民力”姿态时,被统治者便获得了斗争的杠杆与空间。

然而,绝不能因此就将这杠杆的赐予者视为恩主!

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只要这架国家机器根本的服务对象不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,只要那锋利的“刀把子”本质上依旧是对准人民、用以维护剥削秩序的,那么,斗争就绝不能停止,妥协就绝不应成为终点。

蜀汉百姓走过的这条路,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:权利,从来不是谁的恩赐,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、巧妙的、抓住一切机会的、永不放弃的持续斗争。

这条道路,或许没有烈火燎原那般壮怀激烈,却更需要坚韧与智慧,它如同水滴石穿,正在更为坚实、也更为深刻地,改变着这片土地之下的根基。他们,正走在这条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