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赤火汉末魂 > 第545章 力量的积蓄

第545章 力量的积蓄(2 / 2)

阿卯那日的“谬论”似乎已被彻底驳倒、遗忘,茶馆里重新充满了对“吴侯仁政”的称颂和对“安稳日子”的心满意足。

他们高谈阔论,自以为掌握了处世的最高智慧——不斗争,不质疑,顺应“现实”。

他们全然不知,自己正安逸地坐在一座火山口上,脚下是东吴内部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、沉重的盘剥与弥漫的绝望,这些能量正在不断积聚、压缩,只待一个契机,便会将这虚假的繁荣炸得粉碎。

他们在言语上“胜利”了,却在现实中,亲手埋葬了自己和后代真正获得解放的任何可能。

蜀南,山村。

晨雾尚未散尽,英姑和几位村老、匠人代表,穿着一身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粗布衣服,神情肃穆地站在了新任县丞的衙署外。

他们没有举旗,没有呐喊,更没有冲击官衙。英姑的手中,捧着的不是刀剑,而是一份厚厚的、用工整字迹誊写的联名诉状,以及附在后面的、密密麻麻记录着周地主历年不法行径的账目、田亩证据,还有依据《赤火律》相关精神进行的严谨核算。

他们选择的方式,是 “依法呈情,请求诸葛军师明察” 。

这不是屈服,而是更具智慧和力量的斗争。他们懂得利用蜀汉政权为了稳固统治而不得不标榜的“法度”与“民心”,懂得在现有体系的缝隙中寻找发力点。

这份沉甸甸的、证据确凿的诉状,其威力远超一次混乱的暴动。它像一柄精准的解剖刀,直刺地方豪强与腐败吏治勾结的要害,也让注重律法、讲究治绩的诸葛亮及其派遣的官员,无法轻易漠视。

东吴的妥协派,用机械的、静态的“生活对比”——“现在比黄巾时好”——来麻痹自己的神经,心甘情愿地维护着吃人的现状,并将此视为“智慧”和“安稳”。

蜀汉的斗争派,则以历史的、发展的眼光,看清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,在具体的斗争中学习斗争的策略,将诉求与行动嵌入时代提供的缝隙,步步为营,真正向着解放之路扎实迈进。

江东风平浪静,水下暗流却已湍急如漩涡,终将吞噬一切。

蜀南山野无声,地火却已在地下奔涌,只待破土而出,燎原万里。

道路,已然分野。而那真正能撼动旧世界基石的,从来不是茶馆里维护枷锁的喧嚣,而是深夜里点燃心光、并于黎明时分悄然递出的那一纸诉状。那无声处,惊雷已炸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