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赤火汉末魂 > 第542章 辩护的奴隶

第542章 辩护的奴隶(2 / 2)

这些工匠们,在长期的驯化下,早已学会了自我麻痹。他们不仅心甘情愿地饮下名为“妥协”的毒酒,还将任何试图打翻酒杯的人,视为共同的敌人。

他们意识不到,那承诺“日后补发”的甘醇,正是缓慢侵蚀他们骨气与尊严的鸠毒。他们在一片“感恩”的自我催眠中,沉醉不醒,甘之如饴。

建业城,顾氏别苑。

一场名士云集的清谈雅集正在此处举行。与会者宽袍博带,羽扇轻摇,皆是江东士林中有头有脸的人物。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墨香,言辞交锋间,尽显风流雅致。

几轮诗词唱和之后,话题不知怎的,便转到了如今最牵动天下人心的时局上——蜀汉的民变与赤火公社那惊世骇俗的“均平”理念。

一位姓张的年轻名士,刚游历蜀地归来,略带激愤地提及了工匠抗命之事,言语间竟隐含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。

此言一出,座中一位年长些、以“持重”着称的严先生便微微蹙眉,轻捋长须,缓声道:

“张贤弟年轻气盛,所见未免偏激。蜀地民风,向来彪悍难驯,此乃地理使然。然则,治国之道,岂能一味迁就刁民之气?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诸人,声音抑扬顿挫,充满了经学权威的自信:“反观我江东,在吴侯治下,政通人和,百姓安居乐业。此非偶然,实乃圣王之道,仁政化民之功也。我江东所行之策,看似让步,实为教化,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。”

另一位高姓文士立刻击节赞叹:“严公高见!《语》云:‘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’此乃圣贤垂训!江东之民,不闻刀兵,不习抗争,各安其业,各守其分,此正乃教化之功,王道之显也!”

他将“不可使知之”一句吟得意味深长,引来一片赞同的低语。

随即,话题转向赤火。一位面容清癯的先生冷哼一声,语气中充满了鄙夷:

“至于北疆陈烬所倡之‘均平’,更是悖逆人伦,无视纲常!其行径,无异于鼓励刁民习气,以下犯上!若人人皆争所谓‘均平’,则尊卑何在?秩序何存?长幼有序,贵贱有别的圣人之教,岂不荡然无存?”

严先生颔首附和,做出了最终的、极具代表性的总结,他的声音回荡在精致的庭院中:

“夫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江东之民,安居乐业,不闻刀兵,此乃教化之功也。彼蜀汉之民,桀骜难驯,虽争寸利而失大节,非良民也。 至于赤火公社,更是不知天命不恤人伦之乱党!其兴也勃,其亡也忽,岂能长久?”

一番“高论”,引得来宾们纷纷抚掌称善。他们用精妙的典故、华丽的辞藻,为东吴那套旨在维持压迫现状的“让步政策”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“仁政”外衣。

同时,他们将任何试图反抗压迫、争取自身权益的行为,都污名化为“刁民习气”、“失节”、“悖逆”。

他们从根本上否定被压迫者斗争的正当性,将麻木解读为“安居乐业”,将顺从美化为“恪守本分”,将反抗丑化为“桀骜不驯”。

在这场舌灿莲花的清谈中,统治的暴力被巧妙地转化为“教化”的温情,阶级的压迫被包装成“秩序”的和谐。

这些文人名士,作为统治阶层最精致的帮闲,用笔墨和唇舌,精心构筑着一座思想的牢笼,让被剥削者在不知不觉中,欣然戴上这名为“仁政”的枷锁,并以此为荣。

雅集散后,月色满庭。那些高论余音绕梁,而建业城外,工坊中被克扣工钱的工匠,田野里忍受重租的农户,他们的叹息与呻吟,却丝毫传不进这方精致的天地。文人的粉饰,比刀剑更能杀人于无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