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诩站定,目光平静地迎向曹操,又缓缓扫过程昱、夏侯惇等人。他清了清有些沙哑的嗓子,开口时,那语调竟带着几分已故名士许劭月旦评时的古韵与疏离,仿佛不是在评价一个生死大敌,而是在品鉴一件注定要碎裂的传世玉器:
“陈烬此人,清平之圣贤,乱世之异数。”
开场两句,便定下了极高的调子,让在座众人神色各异。曹操目光微凝,程昱眉头紧锁。
贾诩恍若未见,继续用那平缓却字字千钧的语调说道:
“其智近妖,算无遗策;其志如玉,纯粹无瑕。”
这十六个字,将陈烬的能力与品格推到了近乎完美的境地。“智近妖”是承认其谋略已非凡人可及,“志如玉”是点明其理想主义的纯粹性。这几乎是贾诩所能给出的最高赞誉。
然而,他话锋陡然一转,语气中带上了冰冷的、仿佛来自命运本身的判词:
“然,皎皎者易污,峣峣者易折。”
(但是,太洁白的东西容易污损,太高的东西容易折断。)
“彼以‘无我’之心,行‘大同’之道,然天下熙攘,皆为利往。”
(他用“没有私心”的心态,去推行“天下大同”的道路,然而天下人奔波忙碌,都是为了利益。)
“彼不求人忠于一己,而求人忠于一念,此乃取祸之道也。”
(他不要求人们效忠于他个人,却要求人们效忠于一个信念,这是自取灭亡的道路。)
最后,他给出了那石破天惊的结论,声音不高,却如同丧钟敲响在每个人的心头:
“吾观其终,必为门下所叛,为理想所噬,粉身碎骨,殆无疑矣。”
(我看他的最终结局,必定会被他的追随者背叛,被他自己的理想所吞噬,摔得粉身碎骨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)
话音落下,密室之内,死一般的寂静。
程昱张了张嘴,似乎想反驳这长他人志气、灭自己威风的论断,但回想陈烬过往种种,那“智近妖”的评价竟让他无从辩起。夏侯惇紧握拳头,却不知该向谁发泄。
曹操则是怔在当场,脸色变幻不定。贾诩的评价,没有一句提及军事胜负,没有一句分析地盘得失,而是直指陈烬这个人,以及他所秉持理念的核心矛盾与内在的脆弱性。这评价超越了战场,直抵人心与历史的规律。
“为门下所叛……为理想所噬……”曹操喃喃重复着这最后的判词,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。
贾诩这番“末世之评”,并非鼓舞士气,而是撕开了赤火公社那看似无懈可击的强大外表,指出了其辉煌之下可能潜藏的巨大裂痕。他承认了陈烬的强大与可怕,却也预言了其注定悲剧的终局。
这评价,语惊四座,更让曹操在沉重的压力之下,看到了一丝遥远而残酷的希望微光——或许,他无需在战场上彻底击败陈烬,只需要等待,等待那“皎皎者易污,峣峣者易折”的命运,自行降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