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赤火汉末魂 > 第521章 “我们错了”

第521章 “我们错了”(2 / 2)

你一言,我一语,一套结合了民众情报与军事技术的 “水攻加坑道爆破” 的全新战术逐渐完善。

当总攻命令下达,曹军还在严阵以待来自地面的猛攻时,他们脚下被水浸泡松软的地基突然发出沉闷的轰鸣,厚重的墙体在内部爆破的巨力下,不是被炸碎,而是如同醉汉般缓缓倾斜、垮塌!

曾经坚不可摧的堡垒,被从它最脆弱的“根”上瓦解。捷报传来,整个公社根据地为之沸腾。

北疆,“百工坊”水力锻造区。

一位头发花白、沉默寡言的老铁匠,对着那台轰隆作响的水力锻锤看了好几天。他找来负责的年轻技术员,比划着:“娃,你看那个主动齿轮,转一圈,被动齿轮才动一下,力气是大了,可太慢。俺琢磨着,要是把齿改小一点,密一点,是不是能快起来?”

年轻技术员将信将疑,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带着老铁匠一起重新设计、铸造了一组新齿轮。更换之后,锻锤的冲击频率果然提升了近三成!

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更多、更精良的武器和农具可以更快地装备部队和发放到农民手中。老铁匠的名字和他改进的“密齿传动法”被记入了《百工录》,在全公社推广。

龙骧谷附近的村庄,寒冬将至。

一位负责集体土豆储藏的中年农妇,找到村里的干部,有些腼腆地提出:“俺家以前穷,没地窖,冬天怕土豆冻了,就在屋里灶膛边挖个浅坑,坑底铺层干沙子,再铺土豆,上面盖草席,灶火的余温刚好能护着不着冻。咱那大地窖,是不是也能照着这个法子,在角落弄几个‘暖窝’?”

这个朴素的“土法”被迅速上报,经过农技员的稍微规范和改良,形成了“分区沙土保温储藏法”,在北疆各村的集体地窖中推广开来。第二年春天,土豆的腐坏率大幅下降。

在制度层面, 变化更为深刻。

“全民建议箱”挂在了每一个村公所、工坊和营房的门口,里面塞满了各种或粗糙或细致的纸条。

“村头议事会”上,村民们不再只是听众,而是就税收比例、民兵训练时间、娃娃上学等事宜激烈争论,最终形成决议。

“工人夜校讨论班”里,工人们不仅学识字,更就生产定额、技术革新、工坊管理畅所欲言,许多合理化建议就这样诞生。

在龙骧谷的一间普通资料室里,林枫正在整理这些从各地汇集来的、由下而上产生的解决方案报告。

他拿起一份关于“水攻坑道爆破”的战术总结,上面详细记录了从老农闲谈,到士兵补充,再到工兵完善的整个过程。

他翻阅着老铁匠的齿轮改进记录和那位农妇的土豆储藏法。

他看着一叠叠来自基层议事会的会议纪要,上面是民众用最直白甚至粗糙的语言,讨论着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事务。

过去,他信奉的是严密的数学模型和自上而下的理性设计,认为那才是最高效、最科学的路径。他视民众为需要被引导、被教育的对象,他们的意见是零散、感性且需要被“提炼”的。

但此刻,面对这些活生生的、充满了惊人创造力和实践智慧的例子,他第一次对自己坚信不疑的那套“理性模型”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。

这些办法,是他的模型永远无法推演出来的。它们源自于最真实的生活,来自于无数个体在具体实践中的灵光一闪和集体碰撞。

它们或许不够“优美”,不够“系统”,但却如此地充满生命力,如此精准地解决了实际问题。

林枫放下手中的报告,走到窗边,望着外面熙熙攘攘、充满活力的谷地。他推了推眼镜,第一次用一种全新的目光,审视着这片他曾经试图用冰冷数据去规划和理解的“智慧的汪洋”。

他意识到,真正的力量,或许并不在于某个天才的设计,而在于如何激发和汇聚这看似微小、却无处不在的民间智慧。这对他而言,是一场比任何思想改造都更加彻底的心灵地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