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赤火汉末魂 > 第443章 实践的回答

第443章 实践的回答(1 / 2)

北疆的深秋,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与铁匠铺传来的叮当声。就在司马懿的理论在曹魏士林中引发分裂的同时,陈烬在北疆发动了一场更为波澜壮阔的\"大生产运动\"。

在新建的\"赤火农业科学院\"门前,来自各地的老农、工匠和年轻学子齐聚一堂。陈烬站在一块刚刚揭幕的石碑前,朗声宣布:

\"从今日起,我们要用事实告诉天下——制度的变革能够突破任何'自然极限'!\"

石碑上刻着简洁有力的目标:\"十年之内,北疆再无饥馑。\"

农业科学院的第一个成果,是马钧主持改良的\"新式曲辕犁\"。

这个看似简单的农具,却凝聚着惊人的智慧。老农赵三摸着光滑的犁柄,难以置信地说:\"这犁一人一牛就能拉动,比旧犁省一半力气,耕得还更深!\"

更令人惊叹的是配套的\"播种耧车\"。当马钧推着这个精巧的木制器械在试验田里行走时,围观的农夫们发出了阵阵惊呼——种子均匀地落入土中,深浅一致,行距整齐。

\"这一台耧车,一天能播三十亩地。\"马钧腼腆地解释,\"顶十个壮劳力。\"

在汾水河谷,数以千计的社员正在修建一套前所未有的\"梯级水车系统\"。巨大的水轮借着水流的力量,将河水提升到高处的新开垦梯田。

负责工程的徐文向参观者解释:\"这一套水车能灌溉五千亩山地。在过去,这些地根本没法种粮。\"

更巧妙的是连接各处的\"翻车\"(龙骨水车),社员们轻松地踩着踏板,就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。一个老农边踩边说:\"这玩意儿,比挑水省力多了!\"

农业科学院里,张佳庆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更根本的突破。

在特意建造的\"温室\"——一种用油纸覆盖的暖房里,社员们在深秋时节依然能种植蔬菜。

张佳庆向惊讶的参观者解释:\"我们模拟南方气候,试验各种作物。总有一天,北疆冬天也能长出新鲜菜蔬。\"

更令人震撼的是肥料研究的突破。通过系统性的堆肥实验,他们找到了最佳的肥料配比。负责此事的社员兴奋地报告:\"用新法子沤肥,肥效提高了三成!\"

但这些技术创新,都建立在全新的组织方式上。

在秋收现场,参观者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:整个公社的劳力被分成收割组、运输组、脱粒组,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般高效协作。收割组使用的特制镰刀,运输组的新式推车,脱粒组改进的连枷,每一个环节都在技术创新中提升着效率。

最让来自曹境的士子震惊的是,在这里,老弱妇孺也各司其职——老人负责晾晒,妇女负责筛选,孩童帮忙递送工具。整个公社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,每个齿轮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运转。

秋收结束时,数字让所有人震惊:

新开垦的梯田亩产达到一石五斗,几乎追平平原良田。

使用新农具后,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四成。

水利工程让三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。

那个曾经说过\"一样的天,一样的地,公社来了能吃饱\"的老农,如今站在自家新分的梯田上,眼含热泪:

\"我活了六十岁,第一次见到山地上能打出这么多粮食!\"

陈烬在秋收总结大会上的话,随着商队传遍了四方:

\"有人说什么'天地生财有数',说什么'自然极限'。我们要用事实证明——当劳动者成为主人,当智慧得到解放,这个'数'可以变大,这个'极限'可以被突破!\"

消息传到许昌时,司马懿正在书房里研究各地送来的灾荒报告。当他听到北疆秋收的具体数字时,手中的笔啪嗒一声掉在案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