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"诸位请看这组数据!\"一个青衫士子激动地展开绢帛,\"北疆实行均田制后,每亩产量从一石二斗增至一石八斗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根本不是天地生财有数,而是制度束缚了人力!\"
对面一位老儒生颤巍巍地站起身:\"荒谬!陈烬此论,是在动摇治国根本!若是人人都要均田,纲常何在?礼法何存?\"
\"礼法?\"年轻士子冷笑,\"饿殍遍野之时,礼法可能充饥?\"
这样的争论正在曹魏境内的每一个角落上演。
在许昌的书院里,年轻学子们偷偷传阅着《生产关系决定论》的手抄本;在洛阳的茶肆中,商贾们私下比较着北疆与曹境的粮价;就连一些世家大族的祠堂内,也出现了父子反目的场面。
最让保守派心惊的是,连一向稳重的荀氏子弟也开始动摇。荀彧的侄子在一次诗会上公然说道:
\"司马公的《人口论》,看似深奥,实则将底层人视同牲畜。陈烬的学说,才是经世济民的真学问。\"
这话很快传遍士林,引发了更激烈的分裂。
以陈群为首的保守派联名上书,要求严惩\"离经叛道者\"。而以杨修为首的新锐派则暗中联络,认为\"北疆之道,或许才是出路\"。
一天夜里,十几个年轻士子聚在邺城郊外的竹林里秘密议事。他们都是各地世家的子弟,却都被北疆的见闻所震撼。
\"我亲眼所见,\"一个刚从北疆回来的年轻人低声道,\"那里的农夫会在夜校读书,工匠能参与工坊管理。这才是《礼记》中'天下为公'的真义!\"
\"可是家父说这是乱法...\"另一个士子犹豫道。
\"乱的是哪个法?是让百姓饿死的法吗?\"
这场争论最终惊动了曹操。校事府呈上的密报显示,三个月来,已有近百名士子偷偷北逃。
更严重的是,一些地方官员开始阳奉阴违,对北疆商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曹操召集心腹商议时,场面格外尴尬。司马懿坚持要严厉镇压,程昱却提醒:\"若是连士人都开始怀疑我们,这江山还坐得稳吗?\"
最致命的一击来自荀彧。这位向来稳重的谋臣在病榻上对前来探视的曹操说:
\"明公,臣近日总在想...或许我们真的错了。治国之道,终究要以民为本啊。\"
雨夜中,一群年轻士子悄悄渡过黄河。为首的青年回望南岸,轻声道:
\"我们要去的地方,或许才能实现圣贤所说的王道。\"
而在他们身后,邺城的太学里,保守派正在焚毁所有能找到的北疆文书。跳动的火光中,老儒生们愤怒的叫骂与年轻学子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。
这场始于理论的分裂,正在撕裂曹魏统治的根基。当士人开始怀疑,当精英开始流失,再坚固的城池也难逃倾覆的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