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学院楼,周屿来到了505办公室,敲了敲门。
先前找华晓清帮忙协调教务系统用户授权的时候,老小子不是随口提了一嘴:“要是科研课题上有什么困难,可以随时找我。”
结果,这小华同志昨天还真给他打电话了。
说他同门、做分布式计算方向的陈志恒教授,有个 863课题正卡在瓶颈上,恰逢职称评审的关键时期。
进度再动不了,连材料都写不出来,现在已经到了黔驴技穷、病急乱投医的程度。
老小子一听,还真就乐了。
分布式计算从七十年代的 ARpA,到九十年代的 pI,再到这几年 Google的三大系统论文……每隔十年都在换一个世界。
而 2010年之后,随着云计算、数据中心和多核架构全面崛起,分布式任务调度更是成了兵家必争之地。
好巧不巧的是,这一块他还真算个专家。
这些对别人是科研难题,对他来说,某种意义上是“老熟人”了。
说句不要脸的:
如果别人是被“病急乱投医”找到这儿,那他就是“正好是对症下药那位医生”。
“请进。”
周屿推门而入,点头问好:
“老师您好,我是华老师班上的周屿。”
陈志恒看着眼前这张明显还带着少年气的脸,眉头轻轻皱了一下。
很多时候,相亲时候媒人把什么人介绍给你,代表了他觉得你是什么层次。
学术圈的人才推荐,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他提前看过周屿的履历。
最亮眼的头衔是省状元。
但科研空白,竞赛空白,项目空白。
一个还在军训的大一新生,hello world搞不好都不会写哟。
甚至他当时还真怀疑过:
“老华把这么个人介绍过来,是想羞辱我吗?”
但现在的处境是:课题卡在瓶颈上,职称评审压在头顶......
——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!
“周屿同学,你也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吧。”
其实来之前,他早就把对方的主页、论文、课题、项目全翻了一遍。
自我介绍完,周屿顺手把话题往科研方向轻轻一带。
这种套路,陈志恒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。
“老师,我特别崇拜您的研究方向。”
“您的论文我都看了,每篇都受益匪浅。”
“尤其是那篇文章,让我豁然开朗。”
“我觉得您是真正把工程和科研结合得最好的学者。”
“我以后也想投身高性能计算,推动我国科技腾飞!”
“陈老师,我的理想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“能跟着您做科研搞学问,一定会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!”
——听腻了,也听累了。
聊来聊去都是皮毛,浪费时间。
尽管如此,他还是按流程问出那句礼貌性的皮毛问题:
“那你觉得这个方向未来会怎么发展?”
他本以为周屿会给一个常规回答——什么“并行化越来越重要”、什么“多核趋势显着”之类的。
谁料。
眼前的毛头小子抬起头,语气平静得像在陈述一个既成事实:
“老师,现在大家确实都在做 pI、做集群调度……但我觉得方向很快就会变。”
陈志恒的眉头明显皱了一下。
嗯?不对劲。
周屿继续,声音不急不缓:
“未来的计算,不会再区分本地、远程、节点、集群——这些边界都会被抽象掉。”
“节点,会被隐藏。机器,会被隐藏。最后剩下的——只有一整片统一的计算资源。”
“换句话说,未来真正的计算机……是一座数据中心。”
陈志恒原本端坐的姿势,不知不觉往前倾了半寸。
而且整个背脊,都挺直了,眼底里是隐藏不住的震惊。
沉默了两秒,才开口,声音低了半度:
“……这几句话,你是从哪儿看的?”
周屿露出了一个憨厚而朴实的微笑:
“老师,这是我看了您的论文,自己思考、总结出来的。”
......
......
周屿在陈志恒这里并没有停留太久。
一来,陈志恒马上要开组会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