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7章 明枪暗箭(2 / 2)

许多时候,任长卿推动的是实实在在的政务,讲究的是效率和结果,而齐衡纠缠的却是程序和理念,这种错位的交锋,使得朝堂议事效率大打折扣。

御史大夫刘洪,作为齐衡名义上的上官,看着手下这位背景深厚、又有太后撑腰的御史,也是头痛不已,根本约束不住。朝会之上,他时常只能无奈地看着任长卿与齐衡唇枪舌剑,只能给任长卿一个我也帮不上忙的眼神。

就在任长卿与齐衡斗得难分难解之际,一桩喜讯传来,暂时打破了朝堂的僵局。桓王赵策英圆满完成了巡视盐铁、整顿漕运的差事,携顾廷烨、盛长柏等一行人回京复命。

赵策英此行,不仅稳定了东南财税,更查出了一些积年弊案,功劳不小。赵宗全龙心大悦,对桓王和顾廷烨自然是厚加赏赐,金银田宅不在话下。

而实干出众、在查案和整顿过程中表现出卓越才干的盛长柏,更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擢升——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读学士,官阶提升,自此脱去青袍,换上了象征更高品级的绯色官服。盛家一门,因盛长柏的晋升,可谓光耀门楣,连带着因王若弗之事带来的阴霾也驱散了不少。

也正是在这个时期,那位神秘的“舅父”终于正式登门拜访了任长卿。此人姓苏名文康,年约四旬,面容精干,言谈举止间透着商贾特有的圆滑与精明。他并未再提报恩之事,而是开门见山,提出了一个在大周士大夫阶层中颇为常见的请求——依附。

苏文康表示,愿带领其名下所有产业,正式挂靠在任长卿府上,奉上任府为主。从此,他生意上的收益,将按约定比例孝敬任长卿。同时,他还希望外甥王鹏能拜在任长卿门下。为此,他当场奉上两万两白银作为拜师礼,并承诺此后每年固定孝敬一万两白银,以换取任长卿的“庇护”。

这在当时,几乎是高阶官员敛财和经营关系的常规操作,所谓“官本位”下的潜规则。许多官员的豪奢生活,其背后都有类似苏文康这样的商人支撑。

然而,任长卿并未被这巨大的利益所迷惑。他深知自己身处漩涡中心,任何看似寻常的举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。尤其是这个苏文康和王鹏的出现,总带着一丝蹊跷。他没有立刻答应,而是客套地将苏文康送走,表示需要考虑。

当晚,任长卿再次秘密入宫,求见赵宗全,将苏文康欲携产业依附,并让王鹏拜坐师之事,巨细靡遗地禀报。

“陛下,此事看似寻常,但臣总觉得有些突兀。这苏文康家资颇丰,为何偏偏选中初入中枢的臣?其外甥王鹏又有功名在身,未来前途未定,如此早便寻求依附,似乎也有些急于求成。”任长卿分析道,“臣不敢擅专,特来请陛下示下。”

赵宗全听完,沉思良久。他手指轻轻敲着御案,缓缓道:“既然他们主动送上门来,拒之门外,反倒显得心虚,也可能打草惊蛇。不如……就将计就计。”

他看向任长卿,目光深邃:“你便答应他们。如此一来,其一,可以安他们的心,看看他们后续究竟有何图谋;其二,借此机会,或可探知一些商贾层面的消息网络。当然,所有银钱往来,需有明确账目,你需定期向朕禀报。”

有了皇帝的明确指示和背书,任长卿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消失了。“臣,明白。定当谨慎行事,不负陛下信任。”

次日,任长卿便告知苏文康,同意其依附之请,并收下王鹏为“记名弟子”。苏文康闻言大喜过望,立刻将两万两拜师礼和第一年的“孝敬”一万两白银奉上。

看着堆积如山的白银,任长卿面色平静,心中却波澜微起。手上拿着一封密信看完后叹道:“没想到当年一个小小的王鹏如今也能搅动风云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