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0章 布局西北 重返庙堂(2 / 2)

阿宝想起孙胜等人平日酒后时常念叨曹猛,羡慕他们能在沙场搏杀的模样,不由得笑了:“确实如此。”

“所以,这次,你就带着他们一起去。去西北,和曹猛汇合,在种家军中扎下根,打出咱们的名号!”任长卿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,他微微前倾身体,压低了声音,仿佛在诉说一个郑重的誓言,“阿宝,你记住。西北,我迟早会回去的。对西夏发起灭国之战!而现在,我需要留在东京,帮助官家彻底掌握朝政,扫清一切障碍,更要助桓王殿下坐稳储君之位。”

他并没有向阿宝透露更深层的政治考量,比如桓王赵策英是坚定的“先西夏后北辽”的鹰派,而官家赵宗全虽有此心却稍显优柔,他需要留在中枢,不断坚定皇帝的决心,为他未来的西北战略铺平道路。这些,还不是阿宝需要完全了解的。

他只是看着阿宝的眼睛,坚定地说道:“待东京事了,我必亲赴西北!届时,我需要你,需要曹猛,需要孙胜,需要你们所有人,倾尽全力助我!我们要做的,不是小打小闹,而是要犁庭扫穴,毕其功于一役!”

阿宝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起来,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与使命感充斥胸臆。他霍然起身,抱拳躬身,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,却异常坚定:“公子!阿宝明白了!您放心!西北,我去!我一定带着兄弟们,在那边扎下根,等您来!刀山火海,但凭公子驱使!”

“好!”任长卿重重地点了点头,“去吧,去找孙胜他们,把我的意思告诉他们。让他们做好准备。”

阿宝领命,兴冲冲地去了。不多时,他便领着孙胜等十几名原任府护卫中的精锐来到了院中。这些人个个身手不凡,对任长卿忠心耿耿。

当任长卿将让他们随阿宝前往西北军前效力的决定宣布后,孙胜等人先是一愣,随即脸上爆发出难以抑制的狂喜!他们等这一天,等得太久了!看着昔日的同伴曹猛等在边关立下战功得等官职,他们何尝不心痒难耐?只是碍于职责和任长卿的安危,从未表露。如今,主君竟主动为他们考虑,放他们去搏前程,这份知遇之恩,让他们感激涕零。

“主君!孙胜(众人)……谢主君成全!” 以孙胜为首,众人齐刷刷单膝跪地,声音哽咽,却充满了昂扬的斗志。

“都起来吧。”任长卿虚扶一下,“去了西北,一切听阿宝和曹猛的安排,遵守军纪,奋勇杀敌。别丢了我任长卿的脸!”

“是!必不负主君厚望!” 众人轰然应诺,声震庭院。

安排好了阿宝和孙胜等人,任长卿心中一块大石落地。他杵着拐,慢慢踱回书房。书房内,墨香依旧。他铺开奏章,凝神静气,开始研墨。

是时候了。

他提笔蘸墨,笔走龙蛇。第一份奏表,是向皇帝赵宗全陈情,言明自己腿伤已大为好转,虽仍需拐杖辅助,但已无碍行走与理政,恳请陛下准其恢复参加朝会,前往翰林院上值,愿为陛下鞠躬尽瘁,分担国事。

第二份奏表,则是重点。他详细阐述了西北边防之于大周的重要性,分析了西夏的威胁与河套地区的战略价值。继而,他极力推荐男爵阿宝及原府中护卫孙胜等一干勇武之士,前往西北边军,听候经略使种世衡调遣。他称赞阿宝有万夫不当之勇,孙胜等人亦久经战阵,皆是悍卒,正需此等猛将锐卒前往西北,以震慑西贼,巩固边防。奏表中,他将个人举荐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,言辞恳切,理由充分。

他知道,赵宗全收到这两份奏表,必然会明白他的心意。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事推荐和病愈复出,更是他任长卿彻底明确立场,将自身命运与皇帝深度捆绑的信号。他选择在此时站出来,支持皇帝稳固朝局,并提前为未来的西北战略埋下棋子。

果然,当这两份奏表通过通进银台司呈递到御前时,独自在福宁殿批阅奏章的赵宗全,仔细阅毕后,脸上露出了数月来罕见的、真正舒心的笑容。他放下奏章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
“任明远……你终究,还是选择了朕。” 赵宗全低声自语,眼中闪烁着复杂而又欣慰的光芒。他一直将任长卿视为未来接替韩章,成为宰辅的重臣人选,只是此前任长卿因先帝旧臣的身份和伤病,态度有些微妙。如今,这份主动的投效与清晰的布局,让他心中大定。有了任长卿的全力支持,他就能更好地总揽军政,推行自己的意志。

“准奏!”赵宗全提起朱笔,在两份奏章上分别批下鲜红的准字。不仅同意了任长卿复职的请求,还额外嘉勉了几句。对于阿宝、孙胜等人的调动,他更是大开绿灯,不仅批准,还依照任长卿的暗示和他们的功绩,给予了相应的军中官职,让他们能更顺利地融入西北边军体系。

圣旨很快下达。任长卿重新穿上了那身象征高位的紫色官袍,尽管需要杵着拐杖,但他重返翰林院的第一天,依旧吸引了无数道或探究、或敬畏、或复杂的目光。

而阿宝和孙胜等人,则领了任命文书和官凭,怀着激动与憧憬,打点行装,告别家人,在一众老兄弟羡慕的目光中,踏上了西去的征途。他们的目标,是那片广袤、苍凉而又充满机遇与危险的西北战场,是去与先行的曹猛等人汇合,更是去为他们的“公子”,为那个终将到来的宏大计划,先行开辟一块坚实的根据地。

东京城的棋局,因任长卿的重新落子,而变得更加微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