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李善长这老狐狸!这托儿,这神态,这台词,真是绝了!)
他满意地点了点头,脸上却露出一副“你们总算问到点子上了”的表情。
“善长问得好啊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底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,慢悠悠地说道:
“诸位爱卿,这三个月,你们一个个,明里暗里,没少往咱的御花园里瞅吧?”
这话一出,底下不少官员,脸“唰”的一下就红了,跟猴屁股似的,纷纷低下头,不敢与朱元璋对视。
“你们心里头,是不是都在嘀咕,咱这个皇帝,是不是不务正业,放着好好的国家大事不理,跑去花园里玩泥巴了?”
朱元璋的声音,带着一丝戏谑。
“臣等不敢!臣等不敢!”
底下官员呼啦啦跪倒一片,吓得是魂不附体。
“行了行了,都给咱起来。”朱元璋不耐烦地摆了摆手,“咱今天心情好,不跟你们计较这个。”
“咱知道你们好奇。”
他话锋一转,嘴角的笑意,变得神秘起来。
“今天,就让你们知道个明白!”
他对着旁边的太监总管,抬了抬下巴。
太监总管立刻会意,从袖子里,小心翼翼地,捧出了一卷明黄色的卷轴。
他清了清嗓子,展开卷轴,用一种抑扬顿挫,仿佛唱戏般的调子,高声念诵起来:
“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!”
“朕,于御花园,开辟试验田,亲植神物‘番薯’。”
“历时三月,亲手掘之。”
“于七日前丰收……”
念到这里,太监故意停顿了一下,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。
大殿里,落针可闻。
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,竖起了耳朵,连呼吸都忘了。
他们知道,最关键的,要来了!
太监深吸一口气,猛地提起了嗓门,用尽全身的力气,吼出了那个即将载入史册的数字:
“折算下来……”
他的声音,在这里,又陡然拔高了八度,尖锐得几乎要刺破所有人的耳膜!
“亩!产!三!千!八!百!斤!”
……
死寂。
如同坟墓一般的死寂。
整个奉天殿,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。
时间,空间,一切的一切,都在这一刻,彻底凝固了。
“亩产三千八百斤”这几个字,就像几道天雷,狠狠地劈在了每一个人的天灵盖上!
那些刚才还满脸堆笑,高谈阔论的官员们,此刻,一个个,全都僵在了原地。
有的,张着嘴,筷子上的粉条掉进了汤碗里,溅了一脸汤汁,却毫无察觉。
有的,瞪着眼,手里的酒杯倾斜,甘醇的美酒流了一地,也浑然不顾。
还有的,更是直接傻了,两眼发直,瞳孔涣散,嘴里无意识地,反复念叨着:
“三千斤……一亩……三千斤?”
“不可能……这不可能……”
要知道,这个时代,风调雨顺,上好的良田,一亩地能产出四五百斤小麦,也就是两石到三石,那都得是谢天谢地,祖坟冒青烟了。
而且最短也要花上四五个月时间!
可现在,朱元璋告诉他们。
他,在御花园里,花了三个月种出来的东西,一亩地,能产三千斤!
三千斤!
是小麦产量的六七倍!
这是个什么概念?
这是个足以让所有读书人,把读了几十年的《齐民要术》当场撕了,然后抱着孔夫子牌位痛哭流涕的概念!
这是个足以让整个大明王朝,从上到下,所有人的世界观,彻底崩塌,然后重塑的概念!
“咕咚。”
不知是谁,艰难地咽了口唾沫。
这声音,在这死寂的大殿里,显得格外清晰。
也像一个信号,瞬间惊醒了这些石化的官员。
“哗啦——”
在李善长几位为首官员的带领下,其他官员,再一次,整齐划一地,跪了下去!
这一次,不是因为恐惧,也不是因为礼节。
而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,无法抑制的……战栗!
和狂喜!
他们脑子里,那一把把算盘,已经噼里啪啦地打疯了!
一亩地,多产两千多斤粮食!
那整个大明,亿万亩耕地,能多产出多少粮食?
那将是一个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!
这意味着什么?
这意味着,大明,将再无饥饿!
这意味着,国库的粮食,将堆积如山!
这意味着,他们可以养活更多的军队,去把北边那些不老实的蒙古人,彻底按在地上摩擦!
这意味着,一个前所未有的,辉煌鼎盛的黄金盛世,即将在他们手中,变成现实!
而就在众人心神激荡,难以自已之时。
太监那高亢的声音,又一次响了起来,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,不,是最后一捆稻草!
“又,燕王、秦王、晋王、吴王四位殿下,于京郊薄田,试种番薯一亩。”
“此地,沙土贫瘠,前有旱情。”
“然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