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只是当“托儿”。
作为和朱元璋合作了这么多年的老臣,李善长一下子就猜出了朱元璋的意思,
提前和他们说这件事,除了暗示他们当“托儿”,还是在暗示他们提前做好准备。
李善长看着龙椅上那个一脸得意,仿佛在说“快夸我”的皇帝。
又想起了那个远在江宁县,只闻其名,不见其人的李先生。
他终于明白,刘伯温之前说的那句“你真正辛苦的日子,还在后头呢”,是什么意思了。
前面因为“空印案”建立“审计署”,这才刚刚起了个头,
还有之前的“管理学”和“工分制度”改革,都还在筹备,没落实好呢!
现在又要来解除“海禁”了。
作为皇上最信任的谋臣,这件事情肯定要交给他李善长来主持操办。
而且现在刘伯温就在旁边。
他李善长要是推脱,朱元璋肯定就把这事儿交给刘伯温主理了。
不行!绝对不能让给刘伯温!
就算累死,我也不能让刘伯温得势!
不就是再多揽一件活吗!
债多不压身!
接了!
“怎么?”朱元璋看着呆若木鸡的两人,明知故问,“咱这个法子,不行吗?”
“行!太行了!”
李善长一个激灵,连忙从椅子上站起来,脸上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。
“陛下此计,乃是天衣无缝,神鬼莫测!臣……臣佩服得五体投地!”
他还能说什么?
他只能佩服。
不佩服不行啊!
“那好!”朱元璋一拍龙椅,“此事,就这么定了!”
朱元璋见到李善长的态度,就知道李善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。
“善长,你回去,就给咱放出风声去。就说,皇上最近龙体欠安,心情烦闷,准备在宫里头,种种花,养养草,陶冶一下情操。”
“记住,动静要小,别太张扬,就当是闲聊,不经意间透露出去。”
“臣,遵旨!”
李善长躬身领命,心里却是一阵苦笑。
李善长一想起以后一堆活等着自己的日子,就一个头两个大。
……
自从那天晚上,朱元璋父子在奉天殿演了一出“影帝级”的大戏之后,整个应天府的官场,就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氛围。
一方面,是“国家审计署”的成立,像一把随时都会落下的利剑,高高地悬在所有官员的头顶。
由太子朱标亲自挂帅,韩国公李善长辅助,带着一群从格物院里精挑细选出来的,只认数字不认人的“算盘狼”,开始使用“复式记账法”,对“空印案”的旧账,进行一笔一笔的清算。
至于什么算是“空印案的旧账”?
“空印案”可是和大明全国的钱粮税收都有联系,
钱粮税收又要用到大明所有支出上!
也就是说,他们想查,哪里的账目都能查!
一时间,不只户部、工部甚等跟钱粮打交道比较多的衙门,很多人度日如年,
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吏部的一些人,也是愁得吃不下饭。
每天都有官员被审计署的人请去“喝茶”,进去的时候还是个人,出来的时候,就跟被抽了筋、扒了皮似的,一个个面如土色,魂不附体,软成一摊泥。
虽然皇上说了,只要不是罪大恶极,便可免了死罪。
但那种被冰冷的数字和账本反复拷问,把自己那点小心思、小金库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感觉,比直接砍了脑袋还难受。
这叫杀人诛心。
另一方面,皇上又推出了“一体纳粮”的国策,虽然在大皇子的“苦苦哀求”和李相的“高风亮节”之下,给了百官们一个“九百税一”的体面。
但这毕竟是开了历史的先河,动了整个士绅阶层的根基。
所有官员心里都憋着一股火,一股敢怒不敢言的邪火。
这两件事加在一起,搞得整个应天府的官场,是乌云密布,气氛压抑得能拧出水来。
所有人都夹着尾巴做人,生怕一不小心,就成了皇上和太子殿下立威的倒霉蛋。
然而,就在这风声鹤唳的当口。
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消息,开始在官场里,悄悄地流传开来。
据说,皇上最近,好像……转性了。
他不再像之前那样,天天盯着奏折,研究怎么收拾那帮不听话的官员。
而是……迷上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活动。
——种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