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被误认仙人,老朱求我改国运 > 第140章 北伐归来,常遇春鬼门关走一遭

第140章 北伐归来,常遇春鬼门关走一遭(1 / 2)

那胖商人一步踏出,整个德胜楼前的空气,味道就变了。

他身后,那帮同行们你看我,我看你,眼神里刚才那点子惺惺相惜的“同道中人”情谊,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取而代之的,是赤裸裸的,毫不掩饰的敌意。

每个人都把身边的人,当成了抢自己祖坟风水的仇人。

“王胖子!你走那么快赶着去投胎啊!”

一个瘦高个商人,一个箭步从人群里挤了出来,三步并作两步,几乎是贴着那胖商人的后背超了过去。

“老子先去占个位置!你们慢慢合计!”

“放你娘的屁!这玩意儿还带占位置的?价高者得!”

又一个商人扯着嗓子吼了起来,一边吼一边往外跑,跑的时候还顺手用他那装满货样的大袖子,狠狠地甩在旁边竞争对手的脸上,后者一个趔趄,差点摔倒。

一时间,告示墙下,鸡飞狗跳。

刚才还是一群伸长脖子看热闹的吃瓜群众,转眼就变成了一场百米冲刺大赛,终点,是那个挂着“大明慈善榜募捐处”牌子的临时衙门。

孔克仁扶着墙,呆呆地看着这荒诞的一幕。

他看着那些平日里见了官点头哈腰,见了读书人自惭形秽的商贾,此刻一个个眼珠子通红,为了一个空头的,不世袭、无俸禄、不干政的“假爵位”,状若疯魔。

他的脑子,不够用了。

他从小读的圣贤书,建立起来的整个世界观,在这一刻,被这群他最瞧不起的人,用一种他最无法理解的方式,踩得稀碎。

为什么?

他想不通。

因为读书人的逻辑,和商人的逻辑,从来就不在一个账本上。

读书人要的是“名正言顺”,是“青史留名”,是“公羊传”里那套繁复的礼法和尊卑。

而商人,骨子里信的只有一本账。

一本关于风险和收益的账。

这个“乐善好施伯”,在孔克仁看来,是国之重器的儿戏,是斯文扫地的耻辱。

但在商人们的账本上,这玩意儿划掉了一切风险:

不涉朝政,就不会被清算;

不世袭,就不会被子孙拖累;

没封地,就不用担那份责任。

风险一栏,是零。

而收益一栏,写着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:体面。

是可以穿上绫罗绸缎,骑着高头大马,走进任何一家酒楼,都能让掌柜的亲自出来迎接的体面。

是用钱能买到的,最顶级的,也是最安全的奢侈品。

零风险,高回报。

这买卖,傻子才不做!

……

银子,就像决了堤的洪水,从大明各个角落的钱庄、库房、地窖里,涌向了国库。

李善长他们一开始还想搞个仪式,弄个唱名,结果不到半天就放弃了。

人太多了!

捐款的队伍,从募捐处门口,一直排到了三山街的街尾。

户部的官吏们数钱数到手抽筋,算盘珠子都崩飞了好几个。

短短两个月。

在无数商人倾家荡产式的热情奉献下,胶东的水患被迅速平定,防疫物资堆积如山。

一场可能席卷北方的大疫,就这么被硬生生用钱给砸没了。

最终,还是那王胖子财力最是雄厚,以一百八十万两的天价,夺得了大明第一位“乐善好施伯”的头衔,据说他拿到敕封文书的那天,当场就幸福得晕了过去。

一封封来自前线的塘报,也摆在了朱元璋的案头。

上面写着,北伐大军的粮草辎重从未如此充裕。

连战马都比以往多喂了三成精料。

徐达在信中惊叹,说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。

朱元璋看着这些捷报,喜悦过后却又担心起另外一件事。

匆匆两月过去,夏日已至。

东暖阁内。

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手里捧着一杯凉茶,眼神却时不时地瞟向门口。

他心里不踏实。

那笔天文数字般的捐款,已经让他麻木了。

现在占据他整个脑子的,是另一件事。

是北伐之前前,李先生留下的预言。

北伐顺利,但常遇春会在北伐回归的途中得病暴毙。

为了这句话,他破天荒地,往出征的队伍里塞了两个太医院的御医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