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二年,腊月二十八。
这是本年度的最后一次大朝会。
天还未亮,文武百官便已身着最隆重的朝服,冒着刺骨的寒风,齐聚于奉天殿前。
雪后的南京城,银装素裹,红墙金瓦的皇宫在晨曦中,显得庄严肃穆。
殿内,巨大的铜鹤香炉里,燃着上等的龙涎香,温暖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,驱散了冬日的严寒。
崇祯皇帝高坐于龙椅之上,目光沉静地看着阶下整齐肃立的文武百官。
这一年,对于大宋而言,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年。
灭金雪耻、献俘南京、杯酒释兵权……一件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都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十二个月里。
如今,朝局已定,军权归心,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与自信之中。
大朝会按部就班地进行着,各部院总结着一年来的政绩,展望着来年的规划,一切都有条不紊。
就在朝会即将结束,众人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回家过年时,礼部尚书李若水手持象牙笏板,从文官队列中走了出来。
“启奏陛下,老臣有本奏。”
崇祯抬了抬手:“李卿请讲。”
李若水躬身一拜,说道:“陛下,如今我大宋,外平强虏,内安民心,收复燕云,混一华夏,已然开创了自太祖、太宗之后,从未有过的鼎盛之局!此诚千古未有之盛世开端也!”
这番话立刻引来了群臣的附和,众人纷纷点头称是。
李若水顿了顿,话锋一转,切入了正题:“我朝自立国以来,便有改元之惯例,每逢国家大庆,或开启新政,天子皆会更改年号,以示新气象,以纪不世之功。”
“如太祖皇帝,便曾用过建隆、乾德、开宝三个年号,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载,更是用过天圣、明道、景佑、宝元、康定、庆历、皇佑、至和、嘉佑,共计九个年号。”
李若水抬起头,目光诚恳地看着崇祯,“陛下您自登基以来,只有靖康、崇祯两个年号,且沿用‘崇祯’年号,至今已一十有二载,十二年间,您扫平内乱,整顿吏治,富国强兵,更于今年,一举灭金,雪靖康百年之国耻!”
“此等功绩,远迈前代!崇祯二字,虽已彰显陛下中兴之德,但面对如此开天辟地之伟业,若不改元纪功,实不足以告慰天下臣民之心,不足以彰显新时代之气象!”
李若水加重了语气,朗声提议道:“如今崇祯十二年即将过去,老臣恳请陛下,顺天应人,颁诏改元!新年肇始,便可启用新年号,正当其时!此举,上可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,下可激励万千臣民奋发之心,恳请陛下圣裁!”
李若水的话音刚落,便引起了朝臣们的嗡嗡议论。
“李尚书所言极是!当改元!”
“附议!灭金之功,亘古未有,理当改元以纪之!”
“新年用新年号,正是辞旧迎新之意,大吉大利!”
以左丞相张叔夜为首的文官们,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改元。
在他们这些深受传统浸润的士大夫看来,改元不仅是一种仪式,更是一种政治正确。
皇帝的功绩越大,年号就应该换得越勤、越响亮,这是对君主功德的最高肯定。
他们甚至已经开始在心中,默默盘算起了各种寓意吉祥、气魄宏大的新年号,比如“开平”、“圣武”、“大同”等等。
就连岳飞、韩世忠等一众武将,虽然对这些文绉绉的礼仪之事不太感冒,但也觉得改元是理所当然的。
打了这么大的胜仗,换个年号庆祝一下,听起来也挺带劲的。
整个大殿之内,嗡嗡的议论声不绝于耳,气氛热烈。
所有人都期盼兴奋的目光,看着龙椅之上的皇帝,等待着他做出那个顺理成章的决定。
然而,崇祯的反应,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。
他没有欣喜,也没有立刻采纳,只是静静地听着,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。
手指无意识地在龙椅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。
崇祯当然知道宋朝的皇帝喜欢换年号,有的甚至一年一换。
但他来自大明,大明实行“一世一元制”,一个皇帝,一生只使用一个年号。
年号,不再仅仅是纪年的符号,它将成为这位皇帝一生的缩影,一个时代的代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