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科竞赛落幕的第二天,轩峰的公司就与东陆大学生团队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,启动“武脉智能假肢”的批量生产筹备工作。办公大楼的一层临时改成了联合研发车间,大学生团队的成员们搬来行李,和公司的技术骨干们一起,日夜奋战在第一线。
批量生产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,是技术优化。实验室里的原型机虽然效果不错,但要适应不同残疾人的需求、应对复杂的日常场景,还有不少细节要打磨。比如能量储存模块,原型机只能持续工作4小时,团队通过优化武脉能量转化效率,将续航提升到了8小时,还增加了快速充电功能,半小时就能充至满电;针对不同截肢部位(手臂、大腿、小腿),设计了三种基础型号,每种型号又细分出不同尺寸,确保适配性;传感器的灵敏度也进一步提升,能更精准地感知0.1c的温度变化和轻微的触碰力。
第二个问题是成本控制。轩峰反复强调:“这不是一款用来盈利的产品,是用来帮人的。必须把成本压到最低,让普通家庭都能买得起,贫困家庭能免费用上。”技术团队四处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材料,比如将假肢外壳的特种合金换成了轻质耐用的工程塑料,把进口传感器换成了国产替代型号,同时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零部件成本。经过核算,批量生产后,一款小腿假肢的成本能控制在3000信用点以内,远低于市场上同类智能假肢的价格。
筹备工作进行到第十天,轩峰通过联盟和各地民政部门,正式发布了“武脉智能假肢免费申领计划”:凡是家庭贫困、无法承担假肢费用的残疾人,凭相关贫困证明和医疗诊断报告,均可通过线上平台申请免费假肢,由公司承担全部费用(包括假肢制作、适配调试、后续维修);同时,普通版本的假肢在各地合作医院和门店同步发售,价格仅为成本价的1.2倍,利润全部投入到免费申领计划的资金池里。
消息一出,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。线上申请平台开通仅一天,就收到了超过2000份申请。轩峰安排专人负责审核,优先处理那些行动极其不便、生活困难的申请人。
第一位通过审核的申请人,是来自城郊的青年小李。三年前,他在一场工厂事故中失去了右腿,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,只能靠年迈的父母打零工维持生活。他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,看着窗外的同龄人奔跑、玩耍,心里充满了绝望。看到免费申领的消息时,他以为是骗局,犹豫了三天才鼓起勇气提交申请,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通过审核的通知。
适配那天,小李在父母的陪同下,坐着轮椅来到了联合研发车间。大学生团队的队长亲自接待了他,带着他进行了详细的身体检测——测量残肢尺寸、测试肌肉收缩力度、评估运动习惯,然后将数据输入电脑,生成专属的假肢参数。
两个小时后,定制好的小腿假肢被推了出来。银灰色的外壳,线条流畅,重量只有1.2公斤,比传统假肢轻了一半还多。技术人员帮小李戴上假肢,调整好固定带,然后按下了启动按钮。
一开始,小李还有些紧张,身体僵硬地站在原地,不敢动弹。“放松点,试着轻轻抬起脚。”队长在一旁轻声指导。小李深吸一口气,意念一动,武脉能量通过残肢传递到假肢,假肢的关节果然灵活地抬起,虽然动作有些笨拙,但成功迈出了第一步!
“我……我能走了!”小李的声音带着颤抖,眼睛瞬间红了。他又试着走了几步,从一开始的蹒跚摇晃,到后来的稳步前行,仅仅用了十几分钟。当他走到车间门口,迎着阳光迈出一串连贯的脚步时,父母激动得流下了眼泪,紧紧地抱住了他。
“再试试跑步?”技术人员笑着提议。小李犹豫了一下,然后慢慢加快脚步,从快走逐渐变成了小跑。风从耳边吹过,脚下传来坚实的触感,这种感觉,他已经整整三年没有体会过了。
“还能打篮球吗?”小李突然问道,眼里充满了期待——他以前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,失去右腿后,就再也没碰过篮球。
“当然可以!”队长点点头,带着他来到公司楼下的篮球场。小李拿起篮球,运球、起跳、投篮,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,篮球稳稳地落入篮筐。那一刻,小李再也忍不住,蹲在地上失声痛哭——不是悲伤,是失而复得的喜悦。
“谢谢你们……谢谢轩院长……”小李擦干眼泪,对着轩峰深深鞠了一躬,“是你们让我重新站起来,让我觉得自己还有用!”
轩峰扶起他,心里满是欣慰:“不用谢我们,是你自己没有放弃。这假肢是给你的,更是给所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的。好好生活,以后还有很多精彩的事情等着做。”
小李的案例被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网上,很快就刷屏了。视频里,他从轮椅上站起来,一步步走向篮球场、投进篮球的画面,打动了无数人。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申请免费假肢,各地媒体也纷纷报道,称这款假肢是“改变命运的礼物”。
与此同时,林薇的医院也正式引进了武脉智能假肢,用于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。林薇是这家三甲医院康复科的主任,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残疾人康复工作,深知传统假肢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——很多患者因为假肢笨重、不灵活,康复训练效果不佳,甚至产生自卑心理,放弃康复。
引进武脉智能假肢后,康复科的治疗效果有了质的飞跃。以前,一位小腿截肢患者平均需要6个月的康复训练才能基本独立行走,现在有了假肢的辅助,平均3个月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;而且因为假肢能感知触感、动作灵活,患者的康复积极性大大提高,不再抵触训练。
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,因糖尿病并发症失去了左腿,术后一直拒绝康复,总说“老了,凑活过就行了”。当林薇给她戴上武脉智能假肢,让她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地面的硬度、能自己走到窗边看风景时,老人激动地说:“我以为这辈子都只能躺在床上了,没想到还能自己走路、自己倒水喝,这假肢比我的真腿还好用!”
据医院统计,引进武脉智能假肢后的两个月里,截肢患者的康复率从之前的40%提升到了70%,满意度更是达到了100%。林薇专门给轩峰打了电话,语气里满是敬佩:“轩峰,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!这假肢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状况,更提振了他们的精神,让他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。”
这天傍晚,轩峰来到联合研发车间,看着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组装假肢,大学生团队的成员们在给申请人做适配调试,车间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。他手腕上的手串突然微微发热,一道清脆的女声在他脑海中响起:“用科技帮残疾人重获新生,这是最有意义的事!”
这是淡粉珠子里阿青魂的声音。轩峰低头看了看手串,嘴角露出了微笑。他想起了阿青的故事,那位用越女剑法守护家国的女子,骨子里始终藏着一份对弱者的悲悯和对正义的坚守。如今,他们用武脉科技帮助残疾人,或许正是延续了这份守护的初心。
“是啊,最有意义的事。”轩峰在心里回应道。
随着免费假肢的陆续发放和在各地医院的推广,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重新站了起来,走进学校、走进工厂、走进生活的舞台。他们中,有人重返了工作岗位,有人考上了理想的大学,有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,用实际行动证明:残疾并不能阻挡生活的希望,武脉科技正为他们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。
而轩峰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除了武脉智能假肢,竞赛中涌现出的其他优秀项目,比如武脉辅助理疗仪、武脉太空探索装备,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产业化。武脉与科技的融合,正在以一种更温暖、更有力量的方式,改变着这个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