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脉智能假肢的推广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,轩峰的公司里,另一支团队却早已投入到新的忙碌中——武科竞赛中获得“最具潜力奖”的“武脉太空探索装备”,引起了全球太空组织的高度关注,合作洽谈已进入尾声。
全球太空组织是负责统筹全球航天任务的权威机构,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太空装备,以应对太空探索中的各种极端挑战。这次他们关注到武脉太空探索装备,源于竞赛决赛的直播——当时,研发团队演示了装备在模拟失重环境下的表现:佩戴装备的测试者,能凭借武脉能量稳定身体重心,灵活移动,甚至能轻松搬运数倍于自身重量的物体,这让观看直播的太空组织技术主任马克眼前一亮。
“太空中的失重环境,一直是困扰宇航员行动的难题。”马克在后续的对接会议上说道,“现有装备虽然能提供辅助,但操作复杂、能耗高,遇到突发情况往往反应不及。你们的装备用武脉能量驱动,灵活度高、响应快,或许能解决我们的大问题。”
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,他详细介绍了装备的核心功能:“这款‘武脉太空辅助套件’,主要由两部分组成——一是武脉失重调节模块,能通过武脉能量形成微型力场,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稳定身体,精准控制移动方向和速度,减少体力消耗;二是武脉应急修复模块,内置特殊的武脉能量粘合剂,能在太空真空环境下,快速修复太空舱的微小破损,比如外壳裂缝、管道泄漏等,为任务争取时间。”
为了打消太空组织的顾虑,老教授还展示了一系列测试数据:装备在模拟真空、极端温度(-180c至120c)环境下,能稳定工作超过72小时;武脉能量消耗极低,一块小型能量块就能支撑一次完整的舱外任务;修复模块能在3分钟内,修复直径不超过5厘米的金属裂缝,修复后的强度达到原材质的80%。
经过三轮详细的技术论证和实地测试,全球太空组织正式与轩峰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:将武脉太空辅助套件用于即将启动的“载人登月科考任务”,由公司负责根据宇航员的身体数据和任务需求,定制6套装备,并派技术团队全程跟进,提供技术支持。
协议签订后,研发团队立即投入到定制优化工作中。针对登月任务的特殊性,他们对装备进行了多项升级:将失重调节模块的力场范围扩大20%,以适应月球低重力(约为地球1\/6)环境;增强修复模块的耐高温性能,应对月球表面巨大的昼夜温差;在装备外壳增加防辐射涂层,保护内部元件不受太空辐射影响。
与此同时,宇航员的培训工作也同步展开。参与此次登月任务的6名宇航员,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航天员,但面对融合武脉技术的装备,他们一开始还是有些生疏。
“这东西怎么用?需要我们自己有武脉吗?”宇航员小李问道。他从事航天工作10年,执行过3次太空任务,对新装备既期待又有些顾虑。
“不需要您有武脉。”老教授笑着解释,“装备内置了武脉能量储存和驱动系统,您只需要通过手腕上的操控面板,设定好参数,比如‘稳定模式’‘移动模式’‘修复模式’,装备就能自动运行。当然,如果您有武脉基础,还能通过意念微调,操作会更精准。”
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。理论课上,宇航员们学习了武脉能量的基本原理、装备的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方案;实操课则在太空组织的模拟训练舱进行,模拟月球低重力、真空环境,让宇航员们熟悉装备的各项功能。
一开始,有宇航员在模拟移动时,因为不适应力场的辅助,出现了身体晃动的情况。但经过两天的训练,大家都逐渐掌握了技巧。“太神奇了!”小李在一次模拟舱外任务后说道,“以前在失重环境下移动,需要靠喷射器,不仅笨重,还很难精准定位。现在有了这个装备,就像脚下有了‘隐形的地面’,想往哪走就往哪走,省力多了!”
两周后,6套定制装备全部交付,宇航员们也完成了培训,登月任务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。
发射当天,轩峰和老教授一起,来到了位于赤道附近的航天发射中心。看着巨大的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架上,箭体内装载着武脉太空辅助套件,轩峰的心中充满了期待——这是武脉科技第一次正式应用于载人航天任务,对他而言,意义非凡。
“3,2,1,点火!”随着发射指令的下达,火箭尾部喷出熊熊火焰,缓缓升空,拖着长长的尾焰,消失在天际。
经过3天的飞行,登月舱成功抵达月球轨道,开始绕月飞行,寻找合适的着陆点。
“登月舱准备着陆,一切正常。”地面指挥中心传来指令。
“收到,准备着陆。”宇航员队长回应道。
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正面的“虹湾”区域,这是一个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域,适合开展科考活动。